[发明专利]纳米荧光标记微球、PGⅠ/PGⅡ单克隆抗体探针以及PGⅠ/PGⅡ检测试剂盒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56399.0 | 申请日: | 2021-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541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3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华;顾晓丹;黄玉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凯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11/02 | 分类号: | C09K11/02;C09K11/06;G01N33/533;G01N33/573;G01N33/577;G01N33/5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安盼盼 |
地址: | 200135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荧光 标记 pg 单克隆抗体 探针 以及 检测 试剂盒 | ||
本申请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纳米荧光标记微球、PGⅠ/PGⅡ单克隆抗体探针以及PGⅠ/PGⅡ检测试剂盒。纳米荧光标记微球为由羧基修饰的铕铽配合物,所述纳米荧光标记微球的直径为0.2μm;PGⅠ/PGⅡ单克隆抗体探针由PGⅠ/PGⅡ单克隆抗体负载在上述纳米荧光标记微球而得;PGⅠ/PGⅡ检测试剂盒包括包被有上述PGⅠ/PGⅡ单克隆抗体探针的PGⅠ/PGⅡ检测试剂卡。本申请的纳米荧光标记微球具有较高的荧光强度和较强的荧光寿命,且与抗体的交联物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PGⅠ/PGⅡ结合的稳定性,有效提高了PGⅠ/PGⅡ检测产品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生物医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纳米荧光标记微球、PGⅠ/PGⅡ单克隆抗体探针以及PGⅠ/PGⅡ检测试剂盒。
背景技术
胃蛋白酶原是胃蛋白酶的前体,根据其生化性质和免疫原性将其分成2个亚群,分别为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Ⅰ,以及除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外,也可由贲门腺、胃窦的幽门腺的黏液颈细胞和十二指肠上段产生的胃蛋白酶原Ⅱ。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反映了不同部位胃粘膜的形态和功能。其中,PGⅠ是检测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的指针,胃酸分泌增多PGⅠ升高,分泌减少或胃粘膜腺体萎缩PGⅠ降低;PGⅡ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其升高与胃底腺管萎缩、胃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异型增值有关;PGⅠ/PGⅡ比值和PGⅠ水平对于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有很高的价值。
目前,胃蛋白酶原的检测方法较多,有酶联免疫吸附法、化学发光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针对PGⅠ/PGⅡ检测产品或方法的研究以提高检测灵敏度为主,如公开号为CN110596393A,公开日为2019年12月20日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Ⅱ的联合检测方法,其检测胃蛋白酶Ⅰ抗原的灵敏度为0.5ng/mL,线性范围为0~500ng/mL,相关系数R2为0.991;检测胃蛋白酶Ⅱ抗原的灵敏度为0.5ng/mL,线性范围为0~500ng/mL,相关系数R2为0.9881。再如公开号为CN107132359A,公开日为2017年9月5日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Ⅱ检测方法及其试剂盒,其检测胃蛋白酶Ⅰ抗原的灵敏度为0.5ng/mL,线性范围为0~500ng/mL,相关系数R2为0.9994;检测胃蛋白酶Ⅱ抗原的灵敏度为0.5ng/mL,线性范围为0~500ng/mL,相关系数R2为0.9983。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明人发现仅以提高灵敏度为研究方向已不能很好满足发展的需要,如何在保证较高灵敏度的前提下,提高PGⅠ/PGⅡ检测产品的稳定性,或者说重复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另一大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在保证较高灵敏度的前提下,提高PGⅠ/PGⅡ检测产品的稳定性,有效降低PGⅠ/PGⅡ检测产品检测的变异系数,本申请提供一种纳米荧光标记微球、PGⅠ/PGⅡ单克隆抗体探针以及PGⅠ/PGⅡ检测试剂盒。
近年来,由于稀土元素离子具有特别的电子层结构和丰富的能级数量,使它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发光材料宝库,其价值和应用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具有发光谱带窄、色纯度高、Stokes位移大、荧光寿命长、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等优良特性,使得稀土配合物在生物医药领域,尤其是作为药物载体得以广泛应用。基于此,发明人在经过大量的分析、试验之后,研究出了一种具有较好稳定性的纳米荧光标记微球,并在此基础上制备出了可应用于检测待测样液PGⅠ/PGⅡ水平的PGⅠ/PGⅡ单克隆抗体探针以及PGⅠ/PGⅡ检测试剂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凯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凯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563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