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表面恒温的电子元器件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53573.3 | 申请日: | 2022-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654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吴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亿嘉和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23/24 | 分类号: | G05D23/24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542 | 代理人: | 吴茂杰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表面 恒温 电子元器件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表面恒温的电子元器件,表面温度控制精准,恒温状态稳定。本发明的表面恒温的电子元器件,包括封装于外壳(1)内的电子元器件本体(9);还包括置于所述电子元器件本体(9)与外壳(1)内壁之间的半导体制冷/加热片(2);所述半导体制冷/加热片(2)外侧通过固化导热硅胶(4)与外壳(1)内壁贴合,其内侧通过膏状导热硅脂(3)与电子元器件本体(9)贴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元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表面恒温的电子元器件。
背景技术
所有电子元器件都有对应的工作温度区间。在该温度区间内,元器件的性能可以保证。特别地,在25℃的环境下,元器件的性能最优,器件规格书都是以25℃环境的性能作为基准,其他的温度相比于该温度会使元器件的性能有所降低。
对于消费型电子产品,目前常用电子元器件工作环境温度控制方法有:传导散热、风扇吹风、电阻丝加热等。这些方法都只是对元器件的工作环境温度进行粗略、大概的控制。由于没有对元器件表面的温度进行测量,以形成闭环反馈,无法达到对元器件精确控温的效果,元器件表面温度所经历的温差仍然比较大。特别是对环境温差形成的冷热冲击比较敏感的元器件,会有比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其可靠性及寿命。
而且上述方法的加热和散热一般是由分离的部件实现,所占物理空间比较大。
总之,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电子元器件表面温度控制不精准,恒温状态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面恒温的电子元器件,表面温度控制精准,恒温状态稳定。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表面恒温的电子元器件,包括封装于外壳1内的电子元器件本体9;还包括置于所述电子元器件本体9与外壳1内壁之间的半导体制冷/加热片2;所述半导体制冷/加热片2外侧通过固化导热硅胶4与外壳1内壁贴合,其内侧通过膏状导热硅脂3与电子元器件本体9贴合。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
1、电子器件表面温度控制精准:本发明通过给半导体制冷/加热片TEC施加方向不同的驱动电压,实现对电子元器件的精准加热或制冷,从而将电子器件的表面温度精准控制所需温度;
2、结构紧凑:本发明将温度控制原件与被控温对象封装在同一外壳内,结构紧凑,散热和电磁屏蔽性能好。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表面恒温的电子元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温度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3是图2所述温度控制系统的电路图。
图中,1、外壳,2、半导体制冷/加热片TEC,3、膏状导热硅脂,4、固化导热硅胶,5、主控及驱动控制元件,6、控制PCB,7、控制PCB固定螺丝,8、温度传感器,9、电子元器件本体;
51、主控模块,52、H桥驱动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表面恒温的电子元器件,包括封装于外壳1内的电子元器件本体9;
还包括置于所述电子元器件本体9与外壳1内壁之间的半导体制冷/加热片2;
所述半导体制冷/加热片2一侧通过固化导热硅胶4与外壳1内壁贴合,其另一侧通过膏状导热硅脂3与电子元器件本体9贴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亿嘉和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亿嘉和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535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