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深地下室分区异步开挖交错拆换撑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60088.9 | 申请日: | 2021-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329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发明(设计)人: | 员子斌;吴东;王超峰;吴日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建工第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2D17/02;E02D17/04;E02D5/24;E02D5/28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魏法祥 |
地址: | 710016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室 分区 异步 开挖 交错 拆换撑 施工 方法 | ||
1.一种超深地下室分区异步开挖交错拆换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地面施工咬合桩和钢管立柱桩:绕基坑区域外沿打设多个咬合桩,同时在基坑区域内打设多个钢管立柱桩,并在咬合桩和钢管立柱桩顶部预留空桩位置;
步骤二、施工冠梁和第一道支撑梁:在咬合桩顶部的空桩位置施工冠梁,利用第一道支撑梁将多个钢管立柱桩和多个咬合桩连接;
步骤三、基坑分区:多个钢管立柱桩中位于基坑内中部的一排钢管立柱桩将基坑分为第一基坑区和第二基坑区,该排钢管立柱桩包括多个分区钢管立柱桩(17),第一基坑区的施工快于第二基坑区的施工;
第一基坑区内分层进行基坑土方(16)开挖、第二道支撑梁和第三道支撑梁位于第一基坑区内部分的支撑以及第一基础顶(15)的施工;
第二基坑区内分层进行基坑土方(16)开挖、第二道支撑梁和第三道支撑梁位于第二基坑区内部分的支撑;
第一道支撑梁被位于基坑内中部的一排钢管立柱桩分为第一道支撑梁一(7)和第一道支撑梁二(8);
第二道支撑梁被位于基坑内中部的一排钢管立柱桩分为第二道支撑梁一(11)和第二道支撑梁二(12);
第三道支撑梁被位于基坑内中部的一排钢管立柱桩分为第三道支撑梁一(13)和第三道支撑梁二(14);
步骤四、施工临时结构传力柱并拆除第三道支撑梁一,过程如下:
步骤401、在分区钢管立柱桩(17)的一侧设置临时结构传力柱(18),临时结构传力柱(18)的高度高于第三道支撑梁二(14)的高度;
步骤402、在临时结构传力柱(18)上朝向第一基坑区一侧设置第三层传力梁(21-1),第三层传力梁(21-1)的高度低于第三道支撑梁一(13)的高度,在临时结构传力柱(18)远离分区钢管立柱桩(17)的一侧正对的第一咬合桩(1)上设置第三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19-1),第三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19-1)与第三层传力梁(21-1)等高;
步骤403、第三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19-1)的外露端抵接第三结构外墙一(20-1)顶部外侧,第三结构板一(22-1)的一端与第三结构外墙一(20-1)顶部内侧连接,第三结构板一(22-1)的另一端与第三层传力梁(21-1)连接;
步骤404、拆除第三道支撑梁一(13);
步骤405、第二基坑区内基坑土方(16)开挖完成;
步骤五、拆除第二道支撑梁一,过程如下:
步骤501、升高临时结构传力柱(18)的高度,此时临时结构传力柱(18)的高度高于第二道支撑梁二(12)的高度;
步骤502、在临时结构传力柱(18)上朝向第一基坑区一侧设置第二层传力梁(21-2),第二层传力梁(21-2)的高度低于第二道支撑梁二(12)的高度,在临时结构传力柱(18)远离分区钢管立柱桩(17)的一侧正对的第一咬合桩(1)上设置第二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19-2),第二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19-2)与第二层传力梁(21-2)等高;
步骤503、第二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19-2)的外露端抵接第二结构外墙一(20-2)顶部外侧,第二结构板一(22-2)的一端与第二结构外墙一(20-2)顶部内侧连接,第二结构板一(22-2)的另一端与第二层传力梁(21-2)连接;
步骤504、拆除第二道支撑梁一(11);
步骤505、第二基坑区内第二基础顶施工完成;
步骤六、拆除第一道支撑梁一和第三道支撑梁二,过程如下:
步骤601、升高临时结构传力柱(18)的高度,此时临时结构传力柱(18)的高度高于第一道支撑梁二(8)的高度;
步骤602、在临时结构传力柱(18)上朝向第一基坑区一侧设置第一层传力梁(21-3),第一层传力梁(21-3)的高度低于第一道支撑梁二(8)的高度,在临时结构传力柱(18)远离分区钢管立柱桩(17)的一侧正对的第一咬合桩(1)上设置第一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19-3),第一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19-3)与第一层传力梁(21-3)等高;
步骤603、第一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19-3)的外露端抵接第一结构外墙一(20-3)顶部外侧,第一结构板一(22-3)的一端与第一结构外墙一(20-3)顶部内侧连接,第一结构板一(22-3)的另一端与第一层传力梁(21-3)连接;
步骤604、拆除第一道支撑梁一(7);
步骤605、临时结构传力柱(18)与分区钢管立柱桩(17)接触的一侧正对的第二咬合桩(2)上设置与第三层传力梁(21-1)等高的第三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24-1);
步骤606、第三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24-1)的外露端抵接第三结构外墙二(25-1)顶部外侧,第三结构板二(26-1)的一端与第三结构外墙二(25-1)顶部内侧连接,第三结构板一(22-1)的另一端穿过临时结构传力柱(18)与第三层传力梁(21-1)连接;
步骤607、拆除第三道支撑梁二(14);
步骤七、施工第一结构顶板并拆除第二道支撑梁二,过程如下:
步骤701、在临时结构传力柱(18)上朝向第一基坑区一侧顶部设置结构顶板传力梁(21-4),在第一咬合桩(1)顶部设置第一结构顶板外墙支撑短柱(19-4);
步骤702、第一结构顶板外墙支撑短柱(19-4)的外露端抵接第一结构顶板外墙(20-4)顶部外侧,第一结构顶板(22-4)的一端与第一结构顶板外墙(20-4)顶部内侧连接,第一结构顶板(22-4)的另一端与结构顶板传力梁(21-4)连接;
步骤703、临时结构传力柱(18)与分区钢管立柱桩(17)接触的一侧正对的第二咬合桩(2)上设置与第二层传力梁(21-2)等高的第二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24-2);
步骤704、第二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24-2)的外露端抵接第二结构外墙二(25-2)顶部外侧,第二结构板二(26-2)的一端与第二结构外墙二(25-2)顶部内侧连接,第二结构板二(22-2)的另一端穿过临时结构传力柱(18)与第二层传力梁(21-2)连接;
步骤705、拆除第二道支撑梁二(12);
步骤八、逐层拆除第一基坑区内的钢管立柱桩并在第一咬合桩(1)和外墙一之间填充有回填料(23);
步骤九、拆除第一道支撑梁二,过程如下:
步骤901、临时结构传力柱(18)与分区钢管立柱桩(17)接触的一侧正对的第二咬合桩(2)上设置与第一层传力梁(21-3)等高的第一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24-3);
步骤902、第一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24-3)的外露端抵接第一结构外墙二(25-3)顶部外侧,第一结构板二(26-3)的一端与第一结构外墙二(25-3)顶部内侧连接,第一结构板二(22-3)的另一端穿过临时结构传力柱(18)与第一层传力梁(21-3)连接;
步骤903、拆除第一道支撑梁二(8);
步骤十、施工第二结构顶板:在第二咬合桩(2)顶部设置第二结构顶板外墙支撑短柱(24-4),第二结构顶板外墙支撑短柱(24-4)的外露端抵接第二结构顶板外墙(25-4)顶部外侧,第二结构顶板(26-4)的一端与第二结构顶板外墙(25-4)顶部内侧连接,第二结构顶板(22-4)的另一端穿过临时结构传力柱(18)与结构顶板传力梁(21-4)连接;
步骤十一、逐层拆除第二基坑区内的钢管立柱桩并在第二咬合桩(2)和外墙二之间填充有回填料(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建工第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陕西建工第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6008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