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石墨烯/铝复合体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60747.9 | 申请日: | 2021-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697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1 |
发明(设计)人: | 王成辉;余申卫;范玉虎;王惠梅;汪勇;曹栋;姚永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C1/05 | 分类号: | C22C1/05;C22C21/00;B22F3/02;B22F3/10;B22F3/14;B22F9/04;B22F1/14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弓长 |
地址: | 713102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墨 复合体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墨烯/铝复合体的制备方法,包括采用静电自组装法制备石墨烯/铝静电自组装粉,该石墨烯为单层、双层或多层石墨烯,或氧化石墨烯、氢化石墨烯、氟化石墨烯,取铝粉与石墨烯/铝静电自组装粉进行真空球磨,制得石墨烯/铝混合粉末,将石墨烯/铝混合粉末冷压成型,将压坯置于真空热压烧结炉中进行400~450℃烧结,再将炉温升高至580~620℃进行二次烧结,即获得石墨烯/铝复合体。本发明对石墨烯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强化了其与铝粉末之间的吸附作用,采用多级均匀混粉分散方法,使石墨烯与铝相互均匀包覆,结合冷压、热压技术制备出石墨烯/铝复合体,石墨烯在纯铝基体中均匀分布且界面结合良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涉及一种石墨烯/铝复合体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石墨烯增强铝基、镁基、钛基、钢基等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是液态法、粉末冶金法和浸渗方法。通常向石墨烯表面镀Cu、镀Ni、镀Al等方式生成过渡金属层,保护石墨烯结构完整性。但石墨烯片层薄、尺寸小,在其表面镀覆金属层技术复杂、不易掌控,且污染性极大,技术的实用性、有效性、经济性等受到限制;也有石墨烯不进行表面处理的,但因石墨烯质轻、尺寸小,在使用时存在均匀分散问题。
将石墨烯引入金属中,存在如何在制备过程不破坏石墨烯的特殊结构,即控制石墨烯和金属基体有害界面反应的问题。现有技术通常是向石墨烯表面镀Cu、镀Ni、镀Al等方式生成过渡金属层,保护石墨烯结构完整性,但石墨烯片层薄、尺寸小,在其表面镀覆金属层技术复杂、不易掌控,且污染性极大,对技术的实用性、有效性、经济性等受到限制;也有石墨烯不进行处理的,但因石墨烯质轻、尺寸小,在使用时存在均匀分散问题。将石墨烯引入金属体系中,由于金属体系不同,与金属熔体复合温度环境差异大,存在如何在制备过程不破坏石墨烯特殊结构,控制石墨烯和铝基体有害界面反应的问题。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王旭东等的专利技术(申请公布号:105112732A)采用机械混合、低温球磨(液氮参与)、球磨粉包套真空除气、热等静压、车削去除包套、挤压等工序制备出石墨烯含量0.1~5.0wt.%的石墨烯/铝合金基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仅V型混粉就需要24~48h,加之长时间球磨、热等静压、包套加工和去除、除气,整个工艺流程和生产周期较长,制造成本降低难度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石墨烯/铝复合体的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方法中将石墨烯引入金属熔体中不易分散均匀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石墨烯/铝复合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用静电自组装法制备石墨烯/铝静电自组装粉,其中石墨烯的质量百分比为4.0~10.0wt.%,该石墨烯为单层、双层或多层石墨烯,或氧化石墨烯、氢化石墨烯、氟化石墨烯;
步骤2,取适量铝粉与步骤1制备的石墨烯/铝静电自组装粉进行真空球磨,制得石墨烯/铝混合粉末,其中石墨烯的质量百分比≤1.0wt.%;
步骤3,将石墨烯/铝混合粉末冷压成型,获得压坯;
步骤4,将压坯置于真空热压烧结炉中进行400~450℃烧结,再将炉温升高至580~620℃进行二次烧结,即获得石墨烯/铝复合体。
其中,步骤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将石墨烯加入去离子水中,超声振荡20~30min得到石墨烯浑浊液;
步骤1.2,将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基溴化铵、聚乙烯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多种加入石墨烯浑浊液中,然后搅拌至表面活性剂完全溶解,完成对石墨烯的表面极化改性处理;
步骤1.3,取铝粉加入步骤1.2得到的浑浊液中,不断搅拌直至铝粉和石墨烯均匀吸附,得到胶体悬浮液,静置待胶体悬浮液明显分层后,对沉淀物进行过滤和真空干燥,获得团絮状石墨烯/铝静电自组装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607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