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污染羽分析污染场地地下水苯系物空间分布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03745.3 | 申请日: | 2021-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547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周艳;邓绍坡;姜登登;丁达;陈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G01N30/72;G01N30/86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潘卫锋 |
地址: | 21004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污染 分析 场地 地下水 苯系物 空间 分布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污染羽分析污染场地地下水苯系物空间分布的方法,属于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S1、污染场地分析;S2、监测井布设;S3、地下水样品采集;S4、确定监测指标及微生物降解指示指标:选择若干种水样中的苯系物作为地下水有机污染物自然衰减识别的代表性监测指标,氧化还原电位表征地下水氧化还原性状态作为微生物降解指示指标;S5、样品分析测试;S6、数据处理。本发明的方法以农药污染场地地下水中的苯系物污染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监测数据,从苯系物污染物浓度、污染羽范围和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特征开展了地下水中苯系物浓度自然衰减实践研究,为地地下水自然衰减技术的应用和完善及风险管控技术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基于污染羽分析污染场地地下水苯系物空间分布的方法。
背景技术
苯系物包括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是具有易挥发、高移动性、高毒性效应的有机化合物,是工业中常用的有机溶剂,同时也是农药化工类污染场地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在农业生产中残留的苯系物能够快速渗入土壤和地下水,迁移扩散速度快,并能够长期滞留在地下水中,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目前,常用的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包括可渗透反应墙、监控自然衰减、抽出处理和多相抽提等,其中,监控自然衰减的方法相较于其他修复技术具有费用较低、对污染场地周围环境无破坏性等优点。
监控自然衰减技术是通过实施有计划的监控策略,依据场地自然发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生物降解、扩散、吸附、稀释、挥发、放射性衰减以及化学性或生物性稳定等),使得地下水和土壤中污染物的数量、毒性、移动性降低到风险可接受水平。现阶段,多数污染场地均存在自然衰减现象,但自然衰减的强度随着污染物性质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会表现出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各类自然衰减作用共同决定着污染羽的持久性、复杂性以及污染羽的稳定、缩小或扩张状态。
国外对监控自然衰减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早,监控自然衰减技术的应用比例逐年提高,已接近35%。适合使用监控自然衰减技术的污染物主要有石油类、苯系物和有机溶剂类等,监控自然衰减以其经济成本低和对环境影响性小的优点已被作为修复石油烃污染场地的重要技术。目前,国内对于苯系物的自然衰减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室内模拟试验,对污染场的衰减的过程和机制以及可行性评估等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基于污染羽分析污染场地地下水苯系物空间分布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基于污染羽分析污染场地地下水苯系物空间分布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污染场地分析:
S1-1、对污染场地的主要污染物进行分析,对污染场地的主要污染区域进行划分,对污染场地的污染时间进行测算,对污染场地所处的气候环境进行分析;
S1-2、对污染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获取污染场地地层划分参数以及土壤组成参数,对地下水水位进行监测,分析水力坡度、径流速度及地下水流向;
S2、监测井布设:
根据污染场地水文地质分析结果,基于监测井目标取样深度及可操作性在污染场地范围10m内的含水层布设15-20口监测井,所述监测井为通井,监测井井深10m,筛管位置设置为-1~-9.5m;
S3、地下水样品采集:采用低流量技术进行洗井和地下水取样,取样口在地面以下2-8米设置若干个,从输水管线的出口直接采集水样;
S4、确定监测指标及微生物降解指示指标:
选择若干种水样中的苯系物作为地下水有机污染物自然衰减识别的代表性监测指标,氧化还原电位表征地下水氧化还原性状态作为微生物降解指示指标;
S5、样品分析测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037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