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双菌种共发酵制备裂褶多糖和麦角硫因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615095.4 | 申请日: | 202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143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孙怀庆;胡露;裴运林;张伟强;林涛;吴铭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丸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39/00 | 分类号: | C12P39/00;C12P19/04;C12P17/10;C12N1/1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刘二艳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高***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菌种 发酵 制备 多糖 麦角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双菌种共发酵制备裂褶多糖和麦角硫因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裂褶菌的发酵种子液和蕈菌的发酵种子液接种至共发酵培养基进行共发酵培养,得到含裂褶多糖和麦角硫因的发酵液。本发明所述方法将裂褶菌和制备麦角硫因的菌种共发酵,发现双菌种共发酵,能发挥协同作用,可以显著提高麦角硫因的产率,且获得的共发酵液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发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双菌种共发酵制备裂褶多糖和麦角硫因的方法。
背景技术
麦角硫因(EGT),化学名为2-巯基组氨酸三甲基内盐,是一种稀有的天然手性氨基酸。麦角硫因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螯合金属离子、防紫外辐射损伤、抑制癌症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并且在某些方面具有比谷胱甘肽等天然抗氧化剂更优越的生理功能,目前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目前,麦角硫因的生产方法多采用单一食用菌液体发酵方式,再将发酵后的产物进行后处理,最终获得麦角硫因。但采用现有的生产方法获得的麦角硫因产量普遍不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裂褶多糖(SPG)是裂褶菌发酵得到的水溶性多糖,具有抑制肿瘤、抗菌消炎、抗辐射、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理活性。目前,裂褶多糖的生产方法多采用单一食用菌液体发酵方式,再将发酵后的产物进行后处理,最终得到裂褶多糖。但发酵得到的裂褶多糖难于重新溶解、不利于生物吸收等特性,极大的限制了其应用。
CN109939027A公开了一种猴头菌发酵获得含麦角硫因的化妆品原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猴头菌菌丝接种到液体种子培养基中培养,得到种子液;(2)将种子液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并添加麦角硫因前体物质,发酵至终点,得到发酵液;步骤3:对含有菌丝体的发酵液进行处理,得到含麦角硫因的发酵原液作为含麦角硫因的化妆品原液。该方法为目前广泛应用的麦角硫因的生产方法,其采用单一食用菌液体发酵方式,再将发酵后的产物进行后处理,因此,该原液产品含有300mg/L左右的麦角硫因。
CN112195215A公开了一种榆黄菇松蕈菌丝体联合发酵生产麦角硫因的方法,步骤如下:取松蕈菌丝体接种到培养获得的榆黄菇种子液中并补加一定量的种子培养基,继续培养2-3天;将培养获得的含有榆黄菇和松蕈的种子液以5-20%发酵培养基体积的接种量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并添加前体物质,发酵2-4天后补加少量前体物质,继续发酵3-4天;对发酵后的发酵液进行处理,得到含有麦角硫因的溶液。该发明选用榆黄菇和松蕈作为麦角硫因的生产菌种,通过联合发酵的方式达到提高麦角硫因产率的目的,最终发酵液中的麦角硫因含量可达到880mg/L左右,但该麦角硫的产率还具有提升空间。
CN107557407A公开了一种调控裂褶菌发酵产物裂褶多糖分子量的方法,该方法取裂褶菌斜面菌种采用PDA培养基试管斜面接种培育,制得发酵种子液;将种子培养液接入发酵罐中发酵,分别控制发酵条件,发酵结束后放料,除去菌丝体;后处理,得精制裂褶多糖。该发明方法采用单一食用菌液体发酵方式,因此在裂褶菌发酵需要分别控制发酵条件,制备工艺复杂。
CN113337545A公开了一种裂褶菌发酵产物及其制备方法、护肤品、裂褶菌培养基。该裂褶菌发酵产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在裂褶菌培养基中培养裂褶菌,然后收集发酵产物;其中,所述裂褶菌培养基中含有葛根。在培养基中加入葛根粉末培养裂褶菌,收集发酵产物。该发明通过在裂褶菌培养基中含有葛根的方法,提高裂褶菌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水平。
因此,亟需开发一种通过双菌种共发酵制备裂褶多糖和麦角硫因的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双菌种共发酵制备裂褶多糖和麦角硫因的方法,所述方法将裂褶菌和制备麦角硫因的菌种共发酵,发现双菌种共发酵,能发挥协同作用,可以显著提高麦角硫因的产率,且获得的共发酵液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丸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丸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150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