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消除液化气脱硫过程返加硫效应的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34081.7 | 申请日: | 2021-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170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童仁可;杨仁宗;聂通元;夏桂友;曾佳;赵秀秀;郑胜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中一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L3/12 | 分类号: | C10L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棘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0 | 代理人: | 张开 |
地址: | 315040 浙江省宁波市高***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除 液化气 脱硫 过程 返加硫 效应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消除液化气脱硫过程返加硫效应的装置及方法,包括包括至少一个消除系统、输入管线、输出管线和复合脱硫剂罐,每个消除系统均包括液膜脱硫接触器、脱硫分离罐、脱硫循环泵和第一脱硫剂管线,脱硫分离罐的底部设置的出料口通过第一脱硫剂管线与液膜脱硫接触器的进料口相连通,脱硫循环泵设置在第一脱硫剂管线上形成脱硫剂循环回路;这样,可以根据待处理的碱洗后液化气返加硫程度的不同选择消除系统的个数,从而有效的消除液化气脱硫过程返加硫的影响,极大的降低液化气胺洗过程避免硫醇副反应的要求以及脱硫醇碱液氧化再生过程的碱液与副产二硫化物分离要求,进而可有效的降低液化气脱硫过程的运行成本、简化操作过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除液化气脱硫过程返加硫效应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石化工业的不断发展,液化石油气作为一种化工基本原料和新型燃料,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化工方面,液化石油气深度加工,分离得到乙烯、丙烯、丁烯等,从而合成塑料、橡胶、纤维等。为此随着液化石油气在深加工及高附加值产品利用率上重要性的越发凸显,对液化石油气硫含量的要求也愈发严格,从而来满足下游产品的需求。
对于碱洗脱硫醇,利用碱液中氢氧化钠和硫醇反应生成硫醇钠,含硫醇钠碱液在磺化酞菁钴催化剂作用下,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产氢氧化钠及二硫化物,传统工艺通过大量尾气夹带及频繁更换碱液的方式将二硫化物和碱液分离,最近十几年采用石脑油等溶剂反抽提将二硫化物和碱液分离,或者本发明人的液相分离回收二硫化物技术来分离二硫化物和碱液,这样分离二硫化物后的碱液可以循环使用脱硫醇,但不管何种工艺,二硫化物和碱液的分离效果并不彻底,碱液中依然会残留几百ppm的二硫化物,从而也造成了碱液中的二硫化物在循环脱硫醇过程中被液化石油气萃取造成返加硫,导致最终液化石油气产品总硫升高。
目前对液化石油气中硫化氢及硫醇的脱除虽然工艺技术都比较成熟且应用效果也得到广大炼厂的认可,但是其存在的副反应导致液化石油气返加硫现象却一直存在,对于近年来越来越苛刻的产品指标则难以有效保证质。为了确保质量只能频繁换碱或补充胺液,这不仅造成三废排放加大污染环境更导致液化石油气脱硫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消除液化气脱硫过程返加硫效应的装置及方法,其解决了液化气脱硫过程中存在的返加硫造成产品液化气总硫难以达标的问题,实现了液化气脱硫深度满足的要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消除液化气脱硫过程返加硫效应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消除系统、一输入管线、一输出管线和一复合脱硫剂罐;
每个消除系统均包括一液膜脱硫接触器、一脱硫分离罐、一脱硫循环泵和一第一脱硫剂管线,所述的液膜脱硫接触器的进料口与输入管线相连通,所述的液膜脱硫接触器的出料口与脱硫分离罐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的输出管线与脱硫分离罐的顶部设置的出料口相连通,所述的脱硫分离罐的底部设置的出料口通过第一脱硫剂管线与液膜脱硫接触器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的脱硫循环泵设置在第一脱硫剂管线上,所述的脱硫循环泵的输入端与脱硫分离罐底部的出料口相连通,所述的脱硫循环泵的输出端与液膜脱硫接触器的进料口相连通。
作为优选,每个消除系统上均连接有用于置换脱硫剂的一第二脱硫剂管线和一富脱硫剂排放线,所述的第二脱硫剂管线和富脱硫剂排放线均与脱硫分离罐底部的出料口相连通,所述的复合脱硫剂罐通过第二脱硫剂管线与脱硫循环泵的输入端相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液膜脱硫接触器内填充有丝网填料和不锈钢金属丝,且丝网填料和不锈钢金属丝分隔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的液膜脱硫接触器的出料口与脱硫分离罐的进料口通过法兰固定连接。
一种消除液化气脱硫过程返加硫效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所述复合脱硫剂与除盐水在复合脱硫剂罐内充分混匀,配置成脱硫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中一石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中一石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340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漂浮式移动摄像装置
- 下一篇:一种煤矿井下车辆用座椅升降装置及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