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包安装连接装置、连接方法及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45880.4 | 申请日: | 2021-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616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卢雨龙;阎超;宋博涵;吕宁;张占江;李阳;张兴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249 | 分类号: | H01M50/249;H01M50/244;H01M50/262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张岩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安装 连接 装置 方法 车辆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包安装连接装置、连接方法及车辆,连接装置包括电池包和固定连接装置组,固定连接装置组由至少一个固定连接装置组成,电池包与固定连接装置组成动力电池系统,动力电池系统作与车辆连接固定。所述车辆,包括应用所述电池包与所述固定连接装置的动力电池系统。通过本发明中电池包安装连接设计方法和装置可实现同一电池包平台应用最大化,减少电池包产品种类,达到降低研发成本;固定连接装置具备兼容性、通用化,可适配不同电池包;结构简化、尺寸小,在配置变化时,不影响整体尺寸,结构紧凑,可有效提升车辆及电池包空间利用率,进而提升车辆续驶里程;电池包和连接装置具备装配、拆卸简单,易于工艺实现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包安装连接装置、连接方法及车辆。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开发已成为汽车行业必然趋势,电池包无论在材料成本和开发成本都占较大比重,电池包的平台化应用是有效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
电动汽车开发过程中,由于不同车辆的电池包挂载点Z向位置坐标存在差异,使得同一款电池包不能兼顾搭载。现有技术通常会在电池包设计专门的适配结构去实现搭载,不仅增大占用空间,且降低电池包能量密度。同时,因为部分结构的变化,使得原来的一款电池包衍生为两款或多款不同的电池包产品,为整车及电池产品开发管理、生产制造管理带来很多困难,特别是增加了电池包的强检测试及其他认证的周期和费用,极大影响了电池包平台化应用。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安装结构及车辆,其中的动力电池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动力电池箱体上的用于将动力电池与车身定位的定位部,定位部包括:基体,安装在动力电池箱体上,基体上形成有与形成在车身上的工艺孔对应的第一定位孔,以使定位销能够穿过第一定位孔和工艺孔;以及垫片,设置在基体的靠近工艺孔的一侧,垫片上开设有第一定位孔对应的第二定位孔,以供定位销穿过,垫片配置成:在动力电池通过安装结构安装至车身后,垫片被压紧在基体和车身之间。动力电池装配之后,垫片会被夹在车身与基体之间,对车身的工艺孔和基体之间的缝隙起到密封作用,防止工艺孔直接暴露在外界而出现生锈和腐蚀的情况,而对车身的耐久性产生影响。
现有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箱固定孔定位组件,包括螺栓、第一螺母及辅助定位导向销,第一螺母的断面呈T型,第一螺母内带有内螺纹,内螺纹与螺栓的外螺纹匹配,辅助定位导向销包括导向销本体和根部,导向销本体的外径与第一螺母竖向部分的外径相同,根部上设有与内螺纹相匹配的导向外螺纹,辅助定位导向销拧入第一螺母内辅助定位后,拧下辅助定位导向销,再将螺栓拧入第一螺母内进行固定。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箱固定孔定位组件的安装结构和安装方法。本发明动力电池箱固定孔定位组件及其安装结构和安装方法,在解决动力电池箱安装定位问题的同时,安装后不留下定位销,减少安全隐患且减少了重量。
现有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车用动力电池安装装置,包括用于安装动力电池的动力电池箱体和用于将动力电池箱体连接到车身的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以可调节的方式设置于动力电池箱体上,所述安装支架沿动力电池箱体长度方向调节并在调节后锁紧,以使得不需要对动力电池进行结构上的改动,即可达到装配的适应性,本装置通过可调节设置于动力电池箱体上的安装支架,使得安装性和适配性都有着很大的提高,并且本装置上还设置有便于安装整体结构的吊装支架,有利于对本装置的安装。
但是,上述连接装置兼容性、通用化差,不能适配不同电池包,无法实现同一电池包平台应用最大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包安装连接装置,还提供一种电池包安装连接方法及车辆,以解决电池包平台化应用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电池包安装连接装置,包括电池包100和固定连接装置组200;所述固定连接装置组200由至少一个固定连接装置组成;所述电池包100与固定连接装置组成动力电池系统;所述动力电池系统与车辆连接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458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