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湿法制备锂电池隔膜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47675.1 | 申请日: | 2021-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04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余正波;程松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昊泽光学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403 | 分类号: | H01M50/403;H01M50/409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道勤知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39 | 代理人: | 何兵;吕诗 |
地址: | 333100 江西省上***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湿法 制备 锂电池 隔膜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湿法制备锂电池隔膜工艺,通过改性聚苯并咪唑与改性剂反应,再与聚乙二醇600共混制得铸膜液,改性聚苯并咪唑上的氨基与改性剂上的异氰酸酯基反应,使得改性剂接枝在改性聚苯并咪唑分子链上,再以聚乙二醇600为造孔剂,制得锂电池隔膜,该锂电池隔膜分子主链为苯并咪唑结构,苯并咪唑结构具有一定耐高温效果,同时主链含有苯并噁嗪结构,使得锂电池隔膜的耐高温性进一步的提升,在使用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了电池内部温度过高,导致隔膜出现收缩,防止了电池短路的发生,同时侧链的聚氨酯结构,以及侧链含有的酮基结构,大大提升了锂电池隔膜的机械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湿法制备锂电池隔膜工艺。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以其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和电压高等优异的电性能而获得迅速发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手机、便携式电脑、照相机、摄像机、电动汽车等领域,锂离子电池由正负极、电解质和隔膜组成,隔膜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内层组件之一,主要功能是隔离正负极并阻止电子穿过,同时能够允许离子通过,从而完成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快速传输;
聚烯烃材料具有强度高、耐酸碱腐蚀性好、防水、耐化学试剂、生物相容性好、无毒性等优点,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商品化的液态锂离子电池大多使用微孔聚烯烃隔膜,隔膜使用的聚烯烃材料目前主要是聚丙烯和聚乙烯两类,但聚烯烃材料的耐高温性一般,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电池内部温度升高,导致隔膜出现收缩,使得电池出现短路,同时在制备过程中隔膜受到穿刺力的作用,出现的不同程度的破损,使得电池寿命大大降低;
针对此方面的技术缺陷,现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法制备锂电池隔膜工艺,通过改性聚苯并咪唑和改性剂,解决了现阶段锂电池隔膜耐高温差易出现收缩,且由于机械性能差导致破损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湿法制备锂电池隔膜工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将改性聚苯并咪唑、改性剂、二甲基亚砜混合均匀,在转速为200-300r/min,温度为60-70℃的条件下,进行搅拌2-3h后,加入聚乙二醇600,继续搅拌1-1.5h,制得铸膜液;
步骤S2:将铸膜液浇筑成膜,并在温度为60-65℃的条件下,浸泡在乙醇中,浸泡48-54h,每隔6h更换乙醇,浸泡完毕后,在温度为100℃的条件下,烘干,制得锂电池隔膜。
进一步的,步骤S1所述的改性聚苯并咪唑和改性剂的用量质量比为3:1。
进一步的,所述的改性聚苯并咪唑由如下步骤制成:
步骤A1:将3-硝基-4-氯苯甲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均匀,在转速为200-300r/min,温度为90-100℃的条件下,进行反应8-10h后,降温至温度为20-25℃,加入浓盐酸至反应液沉淀完全析出,过滤去除滤液,将滤饼、4,4’-二氨基二苯甲烷、甲苯混合均匀,在转速为150-200r/min,温度为20-25℃的条件下,进行搅拌并加入甲醛,升温至温度为100-110℃,回流反应3-5h,制得中间体1;
反应过程如下:
步骤A2:将冰醋酸和4,4'-二氨基二苯砜混合均匀,在转速为200-300r/min,温度为60-70℃的条件下,进行搅拌并滴加乙酸酐,升温至温度为100-110℃,进行反应2-4h,制得中间体2,将浓硫酸在转速为150-200r/min,温度为0-3℃的条件下,进行搅拌并加入中间体2,搅拌50-60min后,加入混酸,进行反应2-3h,制得中间体3;
反应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昊泽光学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西昊泽光学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476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手术护理床及操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精度全向重载移动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