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电池电芯极耳预焊工艺及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79646.3 | 申请日: | 202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889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郎山乐;吴云杰;袁龙海;陈晓鑫;高瑞林;王福华;洪林江;王心铠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隆合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28 | 分类号: | H01M50/528;H01M50/531;H01M10/04;B23K37/00;B23K37/0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晁永升 |
地址: | 516025 广东省惠州市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电池 电芯极耳预 焊工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加工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电芯极耳预焊工艺及设备。一种动力电池电芯极耳预焊工艺,包括以下步骤:上料、翻折、极耳翻折检测、二次定位、一级极耳预焊、第一极耳整形、一级极耳裁切、二级极耳预焊、二级极耳整形、二级极耳裁切、极耳裁切检测、Hi‑pot测厚、换位配对、下料;还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电芯极耳预焊设备。本发明通过各工序的合理设置,一轮可以对多个电芯进行处理,提升了加工处理的效率,自动化程度有效提高,保证电芯的有序合理预焊、整形、裁切,并且设置了二次定位机构,能够使得电芯的加工位置更加的精准,防止错焊、焊爆等现象的发生,降低了产品的不合格率,节约了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芯加工设备,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电芯极耳预焊工艺及设备。
背景技术
电动车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信赖,电动车最关键的部位是动力电池,一般的动力电池为一个模组,电池模组中包括有多个电池,一个电池中一般含有4个电芯,当然根据电池设计的不同,电芯的数量不同。为了满足电芯的过流能力,每一个电芯都自带极耳。最常见的情况,一个电芯具有两个极耳,分别为正极耳和负极耳。电芯在组装加工过程中,需要对极耳进行焊接,一般先对每一个电芯的极耳进行预焊,然后两两配对后,加上转接片进行中焊。目前技术手段中公开了一种电芯预焊和裁切的工作台,包括:上料组件、夹具组件、极耳正极焊接组件、极耳负极焊接组件、极耳裁切组件、CCD检测组件、除尘组件、下料组件、转盘组件和上下料流水线体;上料组件、夹具组件、极耳正极焊接组件、极耳负极焊接组件、极耳裁切组件、CCD检测组件、除尘组件及下料组件依次环绕并固定于转盘组件上,转盘组件设置于上下料流水线体的一侧;转盘组件能够带动上料组件、夹具组件、极耳正极焊接组件、极耳负极焊接组件、极耳裁切组件、CCD检测组件、除尘组件及下料组件做圆周运动,转盘组件转动的切线方向与上下料流水线体的移动方向一致;其基本可以实现电芯的自动预焊和裁切。但是实际在预焊过程中,由于电芯的极耳还是由无数的薄片叠加在一起,并且规则较为杂乱,并且上料时的电极也是不规则的,而预焊焊接时需要对准对应的电极焊接,并且需要保证焊接位置准确;目前技术手段无法保证电芯极耳焊接点位的准确性,存在焊接错位,将电芯焊爆的可能性,导致成品率不够高,并且自动化程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所述的无法保证电芯极耳焊接点位的准确性,存在焊接错位,将电芯焊爆的可能性,导致成品率不够高,并且自动化程度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电芯极耳预焊工艺及设备。本发明能够保证焊接位置的准确性,工序更加合理,成品率更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电芯极耳预焊工艺,其包括以下步骤:
S1、电芯上料:同时将2N个电芯运转到治具的电芯放置位上;
S2、电芯翻折:将治具一侧N个电芯进行翻转;
S3、极耳翻折检测:检测电芯的极耳的位置是否正确;
S4、二次定位:将治具上的每个电芯位置进行重新定位调整;
S5、一级极耳预焊:对一侧经过翻转后的N个电芯上的正极耳和负极耳分别进行预焊;
S6、一级极耳整形:对经过预焊的极耳进行形状调整;
S7、一级极耳裁切:对经过形状调整的极耳进行裁切;
S8、二级极耳预焊:对另外一侧的N个电芯的正极耳和负极耳分别进行预焊;
S9、二级极耳整形:对另外一侧的N个电芯上的极耳进行形状调整;
S10、二级极耳裁切:对另外一侧的N个电芯上的极耳进行裁切;
S11、极耳裁切检测:检测电芯的极耳的裁切是否到位;
S12、Hi-pot测厚:对每个电芯进行Hi-pot测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隆合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隆合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796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