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2120056034.8 | 申请日: | 2021-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1562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曹贞虎;胡珊珊;虞焚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祢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08 | 分类号: | B60R1/08;B60R1/12;G02F1/153;G02F1/155;G02F1/157;G02F1/16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203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色 眩目 后视镜 组件 | ||
1.一种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视镜组件包括:
外壳,其设置有容纳电致变色镜镜片元件的开口;
线路板,其容纳在所述外壳内;及
电致变色镜镜片元件,其与所述线路板建立电连接关系;其中,所述电致变色镜镜片元件包括:
基本透明的第一基片及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基片第二表面上的遮蔽层和第一透明导电膜层,所述遮蔽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片第二表面的外周区域;
第二基片及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二基片第三表面上的透反复合膜层和第二透明导电膜层,所述第二透反复合膜层覆盖第二基片的第三表面的中心部分;
所述第二基片和第一基片以间隔开的关系布置并通过密封件限定一空腔,所述空腔内装填有电致变色介质;以及
第二导电夹,其设置在第二基片的边缘且呈U型结构,所述第二导电夹的一端延伸至密封件相应位置并与第二透明导电膜层接触,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基片的第四表面;
其中,由电致变色镜镜片元件第一表面向外周区域的遮蔽层观测,所述电致变色镜镜片元件外周区域具有第一b*值,由电致变色镜镜片元件第一表面向中心区域的透反复合膜层观测,所述电致变色镜镜片元件中心区域具有第二b*值,且所述第一b*值大于或等于第二b*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镜镜片元件还包括第一导电夹,其设置在第二基片的边缘且呈U型结构,所述第一导电夹的一端延伸至密封件相应位置并与第一透明导电膜层接触,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基片的第四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片的至少部分外周区域还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在第一透明导电膜层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膜层靠近第一导电夹的至少部分区域蚀刻有绝缘区域。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片与第二基片正对设置,所述第一基片的周长大于第二基片的周长,且所述第一基片的外边缘为光滑过渡的基片圆角;所述外壳的侧壁端部延伸至第一基片的第二表面,且所述外壳侧壁的外表面与第一基片的边缘基本齐平或呈自然圆弧过渡状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片与第二基片正对设置,所述第一基片的至少部分边缘位置超出第二基片对应边缘位置;所述外壳的侧壁端部延伸至第一基片的边缘并覆盖该边缘,所述外壳的侧壁端部为光滑过渡的圆角。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反复合膜层由中心为低折射率膜层和两侧均为高折射率膜层的复合叠层结构组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层为一金属层,或由一金属层和至少一层金属氧化物层构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b*值为-7~10,所述第二b*值为-12~5,优选地,当所述第一b*值为-7~0时,所述第二b*值为-12~0,或当所述第一b*值为0~10时,所述第二b*值为0~5。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视镜组件还包括湿度传感器、信息显示器、光传感器、盲点灯、转向信号灯、导航系统、温度指示器、流媒体显示屏中的至少一个功能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祢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祢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05603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用钢管除锈装置
- 下一篇:一种体育体能测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