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加热组件及加热雾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125622.2 | 申请日: | 2021-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545541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发明(设计)人: | 周宏明;金鹤;肖俊杰;刘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4F40/46 | 分类号: | A24F40/46;A24F40/40;A24F40/2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李辉 |
地址: | 518102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 组件 雾化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和加热雾化装置,加热组件具有能够与气溶胶生成基质接触的外表面,所述外表面的一部分相对凹陷而使所述加热组件具有低表面能结构,所述低表面能结构为微米结构和/或纳米结构。外表面上剩余未凹陷的部分则形成直接与气溶胶生成基质接触的接触面。鉴于接触面的表面能降低,可以使得该接触面具有较强的疏水疏油性能,气溶胶生成基质在加热过程中分解所产生的水分和粘稠状油液将难以附着在该接触面上,从而防止附着在接触面上的水分和粘稠状油液在高温下产生各种物理化学反应以生成烟垢,避免烟垢附着在接触面上,防止烟垢在加热组件后续加热过程中产生异味或有害气体,确保气溶胶抽吸口感的一致性和健康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及包含该加热组件的加热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加热雾化装置可以通过加热不燃烧的方式对固态状气溶胶生成基质例如烟支进行加热,从而生成可供用户抽吸的气溶胶。加热雾化装置通常包括加热组件和电源,电源对加热组件供电,加热组件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气溶胶生成基质吸收热量而雾化形成气溶胶。
加热雾化装置在工作时,加热组件穿刺在气溶胶生成基质内而形成由内往外的中心加热方式,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加热组件的表面上容易形成烟垢,该烟垢不仅影响加热组件的外观,而且烟垢能够吸收加热组件的热量而产生异味或有害气体,从而影响气溶胶抽吸口感的一致性。事实上,烟垢的形成跟加热组件与气溶胶生成基质相抵接的接触面有重要关联性,通过降低该接触面的表面能即可减少接触面上所形成的烟垢。假如直接采用低表面能膜覆盖接触面时,由于低表面能膜通常采用铁氟龙等有机材料制成,该材料的耐受温度一般不超过300℃,而加热组件的工作温度最高可达350℃,导致该低表面能膜无法适用加热组件的高温环境,故亟待通过其他方式降低接触面的表面能以减少烟垢的生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减少烟垢的生产。
一种加热组件,具有能够与气溶胶生成基质接触的外表面,所述外表面的一部分相对凹陷而使所述加热组件形成低表面能结构,所述低表面能结构为微米结构和/或纳米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基体、加热层和绝缘导热层,所述加热层叠置在所述基体和所述绝缘导热层之间,所述绝缘导热层远离所述加热层一侧的表面形成所述外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以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为参考,所述低表面能结构包括由所述外表面凹陷形成的多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整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全部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第二方向所占据的宽度为0.01μm至500μm,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之间的间距为0.02μm至500μm,所述第一凹槽的凹陷深度为0.01μm至100 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为直线形槽或曲线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低表面能结构还包括由所述外表面凹陷形成的多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整体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全部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相互交叉设置而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第一方向所占据的宽度为0.01 μm至500μm,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凹槽之间的间距为0.02μm至500μm,所述第二凹槽的凹陷深度为0.01μm至100μm,所述第二凹槽为直线形槽或曲线形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导热层包括呈矩阵式排列的多个凸柱,所述凸柱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矩形、菱形或正多边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在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任意相邻两行所述凸柱,两行所述凸柱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正投影完全重叠、部分重叠或者不重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1256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