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线控转向装置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120151929.X | 申请日: | 2021-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969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高尚;常秀岩;姜廷龙;徐飞扬;侯慧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04 | 分类号: | B62D5/04;B62D15/02;B62D3/02;B62D6/00;B62D1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林波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向 装置 车辆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线控转向装置及车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控转向装置中设置六相双绕组转向操纵电机控制转向输入轴,保证六相双绕组转向操纵电机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失效,确保线控转向装置使用的安全性,使车辆正常转向;且六相双绕组转向操纵电机与转向输入轴同轴设置,控制精准度高,电机协调控制简单,同步性好;转向操纵机构控制器与六相双绕组转向操纵电机为一体式结构,使得线控转向装置的布置空间小;设置限定转向输入轴旋转角度的转向锁止单元,保证在下电状态下转向盘自由活动在一定范围内,防止转向输入轴旋转超预设范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控转向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当前电动化、智能化日益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自动驾驶功能的配置是车辆总体的发展趋势,而线控转向系统作为转向的下一代核心技术,能够与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更加深度融合,实现人机共驾,给整车带来更好的操控体验。
线控转向技术所具备最大的特点是布置灵活及高安全性,结合以上特点,当前线控转向技术的普遍方案为:蜗轮蜗杆传动结构的转向操纵机构、双电机方案的转向执行机构以及电磁离合器形式的连接机构,但上述方案存在一系列的缺点:转向操纵机构占用空间大、传动比高、控制精准度低、没有限位机构无法实现下电锁止、转向执行机构双电机占用空间大、电机协调控制复杂、同步性差、不具备产业化条件;电磁离合器结构在当前的电子电气架构下已经不具备使用价值。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控转向装置及车辆,具有布置空间小、控制精准度高、能实现转向盘的下电锁止、电机协调控制简单、同步性好的优点。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控转向装置,包括转向操纵机构,所述转向操纵机构包括:
转向输入轴,所述转向输入轴的一端连接有转向盘;
转向锁止单元,用于限定所述转向输入轴的旋转角度,所述转向锁止单元的一端与所述转向输入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转向锁止单元的另一端连接有扭杆;
转角转矩一体式传感器,所述转角转矩一体式传感器的一端与所述扭杆连接;
行星排减速机构,所述行星排减速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转角转矩一体式传感器的另一端,所述行星排减速机构的输入端连接有六相双绕组转向操纵电机;
转向操纵机构控制器,所述转向操纵机构控制器与所述六相双绕组转向操纵电机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转角转矩一体式传感器与所述转向操纵机构控制器通讯连接。
优选地,所述转向锁止单元包括:
上壳体;
转向轴,设置于所述上壳体内,所述转向轴的两端分别设有上限位件和下限位件,且所述上限位件和所述下限位件均与所述上壳体的内侧壁转动连接;
滑动螺母,所述滑动螺母与所述转向轴螺接,且所述滑动螺母沿所述转向轴的轴向与所述上壳体的内侧壁滑动连接;
下壳体,所述转向轴设有下限位件的一端与所述下壳体连接,且所述下壳体与所述转向轴之间设有压溃调整件,所述扭杆与所述下壳体连接。
优选地,所述转向操纵机构还包括与车辆连接的安装支架和与所述安装支架连接的夹紧组件,所述夹紧组件能夹紧或松开所述下壳体。
优选地,所述行星排减速机构包括:
减速机壳体;
齿圈,固定安装于所述减速机壳体内;
行星轮,与所述齿圈啮合;
太阳轮,与所述行星轮啮合,所述太阳轮的输入端与所述六相双绕组转向操纵电机的输出轴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1519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