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后减振器支架的定位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0335242.1 | 申请日: | 2021-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509162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发明(设计)人: | 王辉;张亚坤;胡桂金;韦鸿;王国杰;周华;周向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4 | 分类号: | B23K37/04 |
代理公司: | 广西曙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5132 | 代理人: | 吴方圆 |
地址: | 545007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减振器 支架 定位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后减振器支架的定位机构,包括:包括:底板、滑移装置、立柱、第一底座、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所述滑移装置固定布置在底板上,所述立柱通过第一底座与滑移装置的滑动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固定布置在立柱的上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后减振器支架的定位机构,本实用新型通过滑移气缸带动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运动,气缸带动销定位安装螺母孔以及工艺孔,当气缸处于夹紧状态,定位更加稳定;该定位机构可靠、稳定、一致性好,确保后减震器支架总成安装螺母位置精度要求,以满足装配要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制造装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后减振器支架的定位机构。
背景技术
在汽车部件开发过程中,汽车后减震器支架总成是设计在左右后侧围内板轮罩之上,减震器支架总成作为一个分总成,是如何确保它的尺寸精度是一个难点,目前产品开发过程中,会在产品减震器支架总成上设计2个相关的工艺孔,来实现减震器支架总成的定位。在产品开发以及夹具设计过程中,用两个对角工艺孔以及相关的基准面进行定位,在焊接过程中,由于安装螺母位置没有定位机构,焊接时会出现后减震器支架总成安装螺母位置度窜动,稳定性差,导致在整车装配时减震器无法装配,因此,现有技术方案的可靠性差、稳定性差、一致性差。
如公开号为CN103157937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减震器支架定位装置的设计方法,包括截面为锲行斜角的角度调整盘、高度调节装置、定位梁和定位销,其中,高度调节装置为两套,分别设置于定位梁两端,其中每套高度调节装置的一端与定位梁相固连,另一端固定有角度调整盘;角度调整盘通过定位销与减震器支架相连;可以看出,该技术中主要利用角度调整盘、高度调节装置、定位梁和定位销进行对减震器支架的尺寸进行定位,无法实现对于减震器支架上安装螺母的螺母孔进行定位,焊接时会出现后减震器支架总成安装螺母位置度窜动,稳定性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后减振器支架的定位机构,旨在实现对于减震器支架上安装螺母的螺母孔进行定位,避免焊接时出现后减震器支架总成安装螺母位置度窜动,稳定性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减振器支架的定位机构,包括:底板、滑移装置、立柱、第一底座、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所述滑移装置固定布置在底板上,所述立柱通过第一底座与滑移装置的滑动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固定布置在立柱的上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装置包括:第一定位销、第二定位销、第一销座、第二销座、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第一连接板、连接臂、第一安装座和第一气缸;所述第一定位销与第一销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销座与第一连接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还与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固定布置在第一安装座上;所述第一连接板还与连接臂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连接臂的另一端与第一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座与立柱上端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定位装置包括:第三定位销、第三销座、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块和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三定位销与第三销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销座与第三连接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块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还与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气缸与立柱上端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滑移装置包括:滑移气缸、第二安装座、滑块和导轨;所述滑移气缸通过第二安装座固定在底板上,所述滑移气缸的活塞杆还与第一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底座还与滑块固定连接,所述导轨固定在底板上,所述滑块还与导轨滑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滑移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第三限位块和第四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固定布置在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二限位块固定布置在滑块上,所述第三限位块与第四限位块在导轨的两端布置并固定在底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352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