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2120375372.8 | 申请日: | 2021-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452367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杨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鹏 |
主分类号: | B60R19/20 | 分类号: | B60R19/20;B60R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71 | 代理人: | 刘迪 |
地址: | 4181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囊 式防撞防沉 汽车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涉及汽车防撞防沉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汽车在碰撞、落水时安全性较差的技术问题,所述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包括车体和气囊系统,所述气囊系统包括外置气囊装置、碰撞检测装置、外置气囊手控装置和主控制器,所述外置气囊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外侧,所述碰撞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外置气囊手控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内侧,所述外置气囊装置、所述碰撞检测装置和所述外置气囊手控装置均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本实用新型通过碰撞检测装置、外置气囊手控装置和主控制器相互配合,能够及时触发外置气囊装置打开,从而显著降低车体因碰撞或者落水而带来的安全风险,防撞防沉效果显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防撞防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是日常出行中,人们极为常用的一种交通工具,其安全性能备受人们关注,目前的车辆,其安全气囊通常为内置气囊,其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小因车辆碰撞而给人们带来的损伤,但是无论是针对车辆还是人其防护效果依旧较差,并且现有的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在制动失效、转向失效以及落入水中等特殊情况下,及时驾驶员可预见事故的发生,但是无防护装置,仍然无法有效减低因事故而带来的损伤,车辆的整体安全性依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汽车在碰撞、落水时安全性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外置气囊装置包括支撑构件、气囊本体和气体发生器,支撑构件用于外置气囊装置的安装,气体发生器为气囊本体提供气源,气囊本体作为防撞的执行件,当事故发生时,其内部充满气体后,具有良好的缓冲效果,同时也具有较大的浮力,能够有效减少因汽车碰撞或者落水而带来的安全风险;支撑构件设置有安装腔室,气囊本体和气体发生器设置在安装腔室内,外置气囊装置未触发时,支撑构件用于气囊本体和气体发生器的保护,支撑构件上设置有撕缝区,外置气囊装置触发时,撕缝区的设置能够将充气时的气囊本体引导至支撑构件外侧;外置气囊装置包括前保险杠气囊装置,前保险杠气囊装置用于汽车车头部分碰撞时的缓冲,以及落水后为车辆提供浮力;车体前保险杠上与前保险杠气囊装置撕缝区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开口,能将充气后的气囊本体引导至前保险杠外侧,配合外置气囊手控装置,打开后,能够减少汽车可预见碰撞以及落水时带来的安全风险;外置气囊装置包括后保险杠气囊装置,用于汽车车尾部分碰撞时的缓冲,以及落水后为车辆提供浮力;外置气囊装置包括侧门气囊装置,主要用于为落水后的车辆提供浮力,同时通过手动控制提前打开,也能够用于车辆侧面碰撞时的缓冲;碰撞检测装置包括距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和碰撞传感器,能够分别检测车辆碰撞时的压力信息、距离变化信息以及加速度变化信息,进而触发气囊装置打开,控制更加的准确;气囊系统包括内置气囊装置,内置气囊装置包括主驾驶气囊装置、副驾驶气囊装置、座椅气囊装置和侧顶棚气囊装置,主要用于较为激烈的碰撞,配合外置气囊装置,整体上有效提高车辆安全性等);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气囊式防撞防沉汽车,包括车体和气囊系统,所述气囊系统包括外置气囊装置、碰撞检测装置、外置气囊手控装置和主控制器,其中:所述外置气囊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外侧,所述碰撞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外置气囊手控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内侧,所述外置气囊装置、所述碰撞检测装置和所述外置气囊手控装置均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内外其参照物均为车体内部用于驾驶员及乘客活动的腔室,车体内侧是指驾驶员乘客活动的腔室,车体外侧是指腔室外;前保险杠或者后保险杠的内侧是指靠近腔室的一侧,外侧是指远离腔室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外置气囊装置包括支撑构件、气囊本体和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支撑构件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气囊本体和所述气体发生器设置在所述支撑构件上;所述气体发生器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鹏,未经杨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753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脂肪干细胞密闭分离管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放线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