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导线的绝缘套管有效
申请号: | 202120616067.3 | 申请日: | 2021-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7970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杨洋;张岚;陈国文;李浩涛;王有山;周磊;严玉廷;刘东省;何琴;赵亚豪;袁兴宇;邹茂青;杨家全;段励;陈光;罗恩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曲靖供电局 |
主分类号: | H01B17/58 | 分类号: | H01B17/58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3 | 代理人: | 逯长明;许伟群 |
地址: | 650217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线 绝缘 套管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导线的绝缘套管,所述绝缘套管的管体为空心的圆锥体,一端为开口端,另一端为封闭端,管体的外壁上的母线与所述管体的中线所形成的外壁夹角为3度,管体的内壁上的母线与管体的中线形成的夹角从开口端到封闭端分别为1度、3度、4度、6度、3度、3度及9度,各夹角对应的中线长度从开口端到封闭端分别为20mm、10mm、15mm、5mm、5mm、25mm、3mm。本申请解决了目前作业人员在采用绝缘胶带对裸露的金属线头进行绝缘包裹的过程中,所造成拆除的绝缘胶带无法重复利用,极为浪费资源的问题,节约了资源,也减少了触电的危险。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线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线的绝缘套管。
背景技术
多种电力相关作业中,工作人员经常会将导线或二次接线线头拆解开进行一些必要的测试或维修工作,很多时候这些导线的金属裸露部分仍带着电,线头之间的金属裸露部分相互接触容易造成线路短路,如果作业人员不慎碰到这些裸露的金属线头,还会造成作业人员的触电身亡。根据电力安全作业规程,作业人员必须对裸露的金属线头进行绝缘包裹。
目前,作业人员普遍采用的处理措施是,佩戴绝缘手套并使用绝缘胶带对裸露的金属线头进行绝缘包裹,并在工作结束后拆除绝缘胶带。由于在这种处理方式下,拆除的绝缘胶带无法重复利用,所以整个作业过程中,绝缘胶带耗费较大,极为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作业人员普遍采用绝缘胶带对裸露的金属线头进行绝缘包裹,并在工作结束后需要拆除绝缘胶带,而拆除的绝缘胶带无法重复利用,造成绝缘胶带耗费较大,极为浪费的问题,本申请通过以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导线的绝缘套管。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导线的绝缘套管,所述绝缘套管的管体为空心的圆锥体,所述绝缘套管的一端为开口端,另一端为封闭端,所述开口端的内径大于所述封闭端的内径,所述开口端为外扩的喇叭状,能够使裸露的金属线头更好地进入;
所述管体的外壁上的母线与所述管体的中线所形成的外壁夹角为3度;
所述管体的内壁包括依次衔接的第一内壁、第二内壁、第三内壁、第四内壁、第五内壁、第六内壁及第七内壁,所述第一内壁位于所述开口端,所述第七内壁位于所述封闭端;
所述第一内壁、所述第二内壁、所述第三内壁、所述第四内壁、所述第五内壁、所述第六内壁及所述第七内壁的壁面均为空心圆台状;
所述第一内壁上的母线与所述管体的中线形成的第一内壁夹角为1度,所述第一内壁夹角对应的所述中线的长度为20mm;
所述第二内壁上的母线与所述管体的中线形成的第二内壁夹角为3度,所述第二内壁夹角对应的所述中线的长度为10mm;
所述第三内壁上的母线与所述管体的中线形成的第三内壁夹角为4度,所述第三内壁夹角对应的所述中线的长度为15mm;
所述第四内壁上的母线与所述管体的中线形成的第四内壁夹角为6度,所述第四内壁夹角对应的所述中线的长度为5mm;
所述第五内壁上的母线与所述管体的中线形成的第五内壁夹角为3度,所述第五内壁夹角对应的所述中线的长度为5mm;
所述第六内壁上的母线与所述管体的中线形成的第六内壁夹角为3度,所述第六内壁夹角对应的所述中线的长度为25mm;
所述第七内壁上的母线与所述管体的中线形成的第七内壁夹角为9度,所述第七内壁夹角对应的所述中线的长度为3mm。
可选的,当所述裸露的金属线头的线径为12mm时,所述裸露的金属线头在插进所述管体后,与所述第二内壁形成接触,进而卡住;
当所述裸露的金属线头的线径为11mm时,所述裸露的金属线头在插进所述管体后,与所述第三内壁形成接触,进而卡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曲靖供电局,未经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曲靖供电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6160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