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及其B柱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2120686120.7 | 申请日: | 2020-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2912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程海东;王世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瀚仁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2 | 代理人: | 王强;宋宝库 |
地址: | 201804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及其 组件 | ||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车辆的抗侧碰性能不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及其B柱组件,B柱组件包括外板和内板以及设置在二者围成的空腔内的增强构件,增强构件包括基体以及在基体两侧靠近两端的连接部,基体两侧的连接部分别与外板的内侧和内板的外侧连接,基体与外板之间中间段形成有避让空间。在B柱组件受到撞击时,增强构件与外板之间形成避让空间使外板能够先发生局部变形吸收部分冲击能,之后通过增强构件、外板以及内板的整体变形,使B柱组件既能产生适量的形变吸能,又能够避免变形过大断裂导致侵入量过大损伤驾乘人员的情况,提高了B柱组件1的抗侧碰性能。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2021962183.2、申请日为2020年9月9日、发明创造名称为“车辆及其B柱组件”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车辆及其B柱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消费的升级,人们对汽车产品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外观和价格,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也越来越备受关注。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碰撞事故主要有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由于安全气囊的设置、车辆头部的保险杠以及发动机舱的存在,在正面碰撞事故发生时有足够的缓冲吸能空间。而车辆侧部在发生侧面碰撞事故时没有足够的缓冲吸能空间。为了减小侧面碰撞事故对驾乘人员产生的伤害,需要提高车辆的B柱组件的抗侧碰性能。通常,车辆的B柱组件包括外板和内板,外板内侧设置有外板加强板,内板外侧设置有内板加强板,在外板和内板之间形成有空腔,通过空腔来提高B柱组件的缓冲吸能性能,具备吸收侧碰冲击的能力。不过,即使采用足够好的热成型钢材或6系7系等高强度铝材来制作高强度的缓冲吸能结构,也会因为B柱组件上布置了门铰链、门锁扣和门密封条等车辆零部件而使得用于缓冲和吸能的B柱组件横截面空腔的体积十分有限,进而导致B柱组件的抗侧碰性能大大降低,在发生侧碰事故时B柱组件会发生严重的变形甚至断裂而侵入乘员舱内,从而使驾乘人员受到直接的撞击而受伤。此外,碰撞法规越来越严格,逐渐向欧标、美标、IIHS等国际标准看齐,需要不断提高B柱组件的抗侧碰性能。
公开号为CN210653347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的B柱组件,B柱组件包括加强板和内板,加强板和内板之间形成空腔,空腔内靠近上部的位置设置有加强结构,加强结构包括玻纤增强尼龙复合材料注塑骨架以及附着在注塑骨架上的热膨胀结构胶层。热膨胀结构胶层受热后发泡固化,填充注塑骨架与加强板和内板之间的间隙,使加强板、内板、注塑骨架以及热膨胀胶层形成一个受力整体,提升了车身顶压性能。B柱组件作为抵抗车顶压溃和侧面结构大变形的主要承载部件,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抗顶压性能,而且还需要有很好的抗侧碰性能。不过,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分析和仿真实验,该B柱组件的抗侧碰性能并不理想。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车辆的B柱组件抗侧碰性能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的B柱组件,所述B柱组件包括彼此连接的外板和内板,所述外板与所述内板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增强构件,所述增强构件包括基体,所述基体在外侧靠近两端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一上连接部和第一下连接部以便与所述外板的内侧连接,所述基体在内侧靠近两端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二上连接部和第二下连接部以便与所述内板的外侧连接,所述基体的外侧与所述外板之间中间段形成有避让空间。
在上述B柱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基体上在所述第一上连接部和所述第一下连接部之间的位置形成有槽状结构,所述槽状结构与所述外板围成所述避让空间。
在上述B柱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B柱组件包括连接至所述外板的内侧面的外板加强板,所述基体与所述外板加强板围成所述避让空间。
在上述B柱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基体上在所述第一上连接部和所述第一下连接部之间的位置形成有槽状结构,所述槽状结构与所述外板加强板围成所述避让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6861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