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对接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0803769.2 | 申请日: | 2021-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516582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单联君;郭建民;颜日锦;蔡文俊;旷南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73 | 分类号: | E02D29/073;E02D29/16;E02D3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张萍 |
地址: | 5100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最终 接头 对接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对接机构,包括:暗埋段隧道,延伸至岸边,所述暗埋段隧道的端部设有孔径外扩的凹槽;预制管节,所述预制管节的前端设有第一止水结构,所述预制管节的后端伸入所述凹槽内部;沉管管节,位于所述预制管节的前方;顶出机构,用于将所述预制管节由所述凹槽向前顶出,并将所述预制管节和沉管管节之间的第一止水结构压接;第二止水结构,设置于所述预制管节和所述暗埋段隧道之间。沉管管节沉放到位后即可推出预制管节,最终接头采用推出形式实现对接,作业难度低、作业速度快,大大缩短工期;预制管节前端通过第一止水结构与沉管管节连接,右侧通过第二止水结构与暗埋段隧道连接,实现了管节变形、沉降的协调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用于隧道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对接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常采用封板止水、水下现浇的方式施工,即将最终接头预留于水中两沉管管节之间,待最后一节管节均沉放到位并锁定后;利用钢板及止水带在相邻两沉管管节间围蔽一周形成封闭隔水空间;再通过管节进入该空间内支模现浇形成最终接头。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点:
(1)该工法所有步骤均在水下完成,水下作业工作量大、作业复杂,对潜水员要求极高。
(2)最终接头采用水下作业、钢筋混凝土浇筑,工期较长。
(3)最终接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对于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接头两侧管节均为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易导致接头与管节间的不均匀沉降增大,且难以保证管节与接头连接处的水密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对接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对接机构,包括:
暗埋段隧道,延伸至岸边,所述暗埋段隧道的端部设有孔径外扩的凹槽;
预制管节,所述预制管节的前端设有第一止水结构,所述预制管节的后端伸入所述凹槽内部;
沉管管节,位于所述预制管节的前方;
顶出机构,用于将所述预制管节由所述凹槽向前顶出,并将所述预制管节和沉管管节之间的第一止水结构压接;
第二止水结构,设置于所述预制管节和所述暗埋段隧道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止水结构包括围绕所述预制管节前端周向设置的GINA止水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前端设有环槽,所述第二止水结构包括设在所述环槽中的止水气囊,所述止水气囊与所述预制管节的外周面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止水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预制管节和所述暗埋段隧道之间的伸缩型止水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暗埋段隧道端部的外围轮廓外扩形成扩大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内部于所述预制管节后方设有第一端封门,所述预制管节内部设有第二端封门,所述沉管管节内部设有第三端封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出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封门后方的千斤顶,所述千斤顶的顶杆穿过所述第一端封门的孔洞与所述预制管节连接,所述孔洞处设有单向止水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暗埋段隧道前方设有支撑所述预制管节前行的固定底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围堰,设置于所述暗埋段隧道端部外侧,所述围堰在所述沉管管节沉放前拆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8037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环境整治的集成截污调蓄池
- 下一篇:混合机快速换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