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动力设备主被动混合隔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011820.2 | 申请日: | 2021-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559097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1 |
发明(设计)人: | 支李峰;孙少龙;肖英龙;殷长春;李迎;李朋波;谷晓梅;蒋吕;王志刚;童宗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H21/30 | 分类号: | B63H2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磐华律师事务所 11336 | 代理人: | 田恒 |
地址: | 2011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设备 被动 混合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力设备主被动混合隔振装置。该动力设备主被动混合隔振装置包括第一级隔振器、中间筏架以及第二级隔振器。第一隔振器具有安装动力设备的安装部;中间筏架位于第一级隔振器的下方,其中,中间筏架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执行机构;至少一个第一传感器,第一传感器靠近第一隔振器设置;至少一个第二传感器,第二传感器靠近第二隔振器设置;控制箱,控制箱分别与功放箱、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连接,控制箱将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传输的振动信号进行处理,输出特定的控制信号给功放箱。动力设备主被动混合隔振装置可以设置在船舶的发动机、齿轮箱等动力设备下方,进而对发动机、齿轮箱等动力设备工作时产生的振动进行隔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振动噪声控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动力设备主被动混合隔振装置。
背景技术
船舶的动力设备振动系统通常包括三部分:振动源,振动传递路径及振动接受结构。振动源可以为船舶发动机、齿轮箱等。为了降低振动对船舶的舱室噪声、水下辐射噪声影响,一般需要进行振动隔离处理。
现有技术中,振动隔离指的是在振动的传递途径中加入适当的隔振元件,以减小传递到接收结构的振动强度。振动隔离的技术大致分为被动隔振、主动隔振和主/被动混合隔振三类。被动隔振是在振动传递途径中加入被动元件。单层隔振通常采用一层如弹簧、橡胶、空气弹簧等隔振元件;双层和浮筏隔振通常采用上层隔振元件、中间筏架和下层隔振元件,以减小传递到接收结构的振动强度。被动隔振结构相对简单、易于实现、工作可靠、不额外消耗外界能源,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主被动隔振是在被动隔振的基础上,并联或串联能产生满足一定要求的执行机构,或者用执行机构代替被动隔振装置的部分或全部元件,通过适当控制执行机构的运动,达到减振的目的。主动隔振对低频振动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参数可调整,适应性强,其不足之处在于主动隔振结构较复杂,而且需要能量输入。
在工程实际中,使用主、被动相结合的隔振方法,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特别是当执行机构发生失效,主被动混合隔振装置的被动隔振部分仍然可以正常工作,动力设备隔振装置仍具有一定的隔振效果。
随着船舶对隔振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低频段振动控制效果的要求不断提高,以降低船舶的水下声辐射水平,提升船舶的生命力和隐身性。同时,船舶对动力设备隔振装置的减重、紧凑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以提升整船的重量空间利用率。
因此,开展动力设备主被动混合隔振的优化设计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解决前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力设备主被动混合隔振装置,该隔振装置包括:
第一隔振器,所述第一隔振器具有安装动力设备的安装部;
中间筏架,所述中间筏架位于所述第一隔振器的下方,其中,所述中间筏架内设置有:
至少一个执行机构;
至少一个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靠近所述第一隔振器设置;
控制箱,所述控制箱分别与所述执行机构和第一传感器,所述控制箱将第一传感器传输的振动信号进行处理,输出特定的控制信号给功放箱;以及
第二隔振器,所述第二隔振器位于所述中间筏架的下方。
在实施例中,所述中间筏架内还设置有:
至少一个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靠近第二隔振器设置,所述第二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箱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将减振后的振动信号传输给控制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01182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