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制动器多工况可靠性试验台有效
申请号: | 202121428364.1 | 申请日: | 2021-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489409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常程城;赵春光;曹伯楠;陈骞;韩晓辉;焦标强;李业明;张庆爽;王正杰;李辉;吕换小;赵彦利;郝亮;郭斌;韩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纵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8 | 分类号: | G01M1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赵燕力;臧微微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动器 工况 可靠性 试验台 | ||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制动器多工况可靠性试验台,包括位姿调整动平台以及模拟轮组件,位姿调整动平台包括上平台、下平台和第一驱动机构,上平台具有六个自由度,第一驱动机构能驱动上平台在六个自由度上的运动。在上平台上设有多组机械安装孔,在上平台上还开设有通孔。模拟轮组件包括安装立柱、模拟轮安装座、第二驱动机构以及模拟轮,模拟轮至少具有完整车轮的轮心以及完整车轮的部分踏面,模拟轮安装座穿过通孔并与模拟轮的轮心枢接,模拟轮的踏面能面向制动器,第二驱动机构能穿过通孔并驱动模拟轮上下摆动。本实用新型的试验台,通用性强,占用空间小,消耗能源少,功能更完善,可以真实地模拟制动器在真实使用过程中的多种工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轨道交通装备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动器多工况可靠性试验台。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国内轨道交通领域的高速发展,列车牵引能力及动力学性能日益提高,对于车辆制动性能的要求也相应提升。在列车制动系统中,包含闸片、夹钳及制动缸的制动器是车辆产生黏着制动时的关键装置,需要在车下相对复杂、恶劣的条件下保证长期正常工作,因此对其有着极高的可靠性要求。根据现行的铁路行业标准《TB/T 3431-2015机车车辆制动夹钳单元》,新型制动器投入使用前需累计进行不少于100万次的制动、缓解疲劳试验,因此需要使用到专门针对制动器设计的可靠性试验台。
目前行业内的制动器疲劳试验多基于国际铁路联盟标准UIC 541-01进行,试验过程中在制动器位姿方面仅考虑了绕纵向倾角的情况,未进行其他自由度上的运动。而制动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经常存在与制动盘的相对横向位移以及绕垂向转角。因此,现有的疲劳试验标准以及业内常用疲劳试验台无法满足模拟制动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同位姿的需要,亟需研发一种可模拟制动器在多种工况下使用情况的可靠性试验台,为行业标准的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提供重要依据。
另外,现阶段常见的制动器疲劳试验台还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1)通用性较差。现有的成熟试验台产品或相关实用新型大多只针对某种单一类型的制动器进行设计,或只针对某种特定安装方式的制动器进行设计,机械接口较少,适配性低。
(2)占用空间大,消耗能源多。目前行业内部分制动器疲劳试验台采用完整车轮配合制动器试验,由此导致试验台整体重量大、占用空间大、驱动车轮时消耗能量多。
(3)功能不完善,无法真实地模拟制动器在真实使用过程中的各类工况。目前行业内试验台基本只能满足铁路行业制动器试验的最低标准,无法对制动器存在横向偏移、绕垂向转角等不同位姿时的真实工况进行模拟。
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制动器多工况可靠性试验台,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动器多工况可靠性试验台,通用性强,占用空间小,消耗能源少,功能更完善,可以真实地模拟制动器在真实使用过程中的多类工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制动器多工况可靠性试验台,包括:
位姿调整动平台,其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上平台和下平台以及设在上平台和下平台之间的第一驱动机构,上平台具有六个自由度,第一驱动机构能驱动上平台在六个自由度上的运动;在上平台上设有多组机械安装孔,用于安装制动器;在上平台上还开设有通孔;
以及模拟轮组件,其包括固设在下平台上的安装立柱、设在安装立柱顶部的模拟轮安装座、设在下平台上的第二驱动机构以及为完整车轮一部分的模拟轮,模拟轮至少具有完整车轮的轮心以及完整车轮的部分踏面,模拟轮安装座穿过通孔并与模拟轮的轮心枢接,模拟轮的踏面能面向制动器,第二驱动机构能穿过通孔并驱动模拟轮上下摆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机构包括六个第一电动缸,第一电动缸的两端分别与上平台和下平台铰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纵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纵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4283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