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鞍乘型电动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121666962.2 | 申请日: | 2021-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654651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藤田雄三;堤阳平;楠田笃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K11/10 | 分类号: | B62K11/10;B62J41/00;B62J15/04;B62J2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丁紫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鞍乘型 电动 车辆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不使用冷却扇能够将马达有效地冷却的鞍乘型电动车辆。在利用从电池(B)供给电力的马达(M)驱动后轮(WR)的鞍乘型电动车辆(1)中,具备:摆臂(14),其支承所述马达(M);管(50),其向所述马达(M)引导行驶风;在所述管(50)设置有以沿着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的前方侧端部的吸入口(51)以及后方侧端部的排出口(52)。所述排出口(52)朝向所述马达(M)开口,在所述管(50)的车宽方向外侧面设置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所述马达(M)倾斜的倾斜部(53)。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鞍乘型电动车辆,特别地,涉及用由电池供给电力的马达驱动后轮的鞍乘型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利用马达驱动后轮的鞍乘型电动车辆中,已知的是使用空气的流动积极地冷却马达的结构。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利用在车身上设置的冷却扇产生的空气的流动经由导风管导向马达的鞍乘型电动车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6—24737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具有因为需要设置冷却扇从而生产费用增加的技术问题,因此需求不使用冷却扇都能够有效地将风送入马达的结构的研发。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不使用冷却扇能够将马达有效地冷却的鞍乘型电动车辆。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第一特征:在利用从电池(B)供给电力的马达(M)驱动后轮(WR)的鞍乘型电动车辆(1)中,具备:摆臂(14),其支承所述马达(M);管(50),其向所述马达(M)引导行驶风;在所述管(50)设置有以沿着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的前方侧端部的吸入口(51)以及后方侧端部的排出口(52),所述排出口(52)朝向所述马达(M)开口,在所述管(50)的车宽方向外侧面设置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所述马达(M)倾斜的倾斜部(53)。
另外,第二特征为:具有覆盖车身的侧部的侧罩(12),在车身前面观察时,所述管(50)的最外面位置(a)位于比所述侧罩(12)的最外面位置(b)更靠车宽方向内侧。
另外,第三特征为:在所述侧罩(12)的后端部形成朝向车宽方向内侧收缩的收缩部(12a),所述管(50)的吸入口(51)配置于与所述收缩部(12a)对置的位置。
另外,第四特征为:所述管(50)的吸入口(51)与所述收缩部(12a)对置地接近配置。
另外,第五特征为:具备覆盖所述马达(M)以及后轮(WR)的至少一部分的后挡泥板(15),在所述后挡泥板(15)的侧面设置有从车身侧面观察时使所述马达(M)的一部分露出的缺口部(34),所述收缩部(12a)向上方延伸至设置有所述缺口部(34)的高度以上的位置。
而且,第六特征为:在所述管(50)的前上方设置有驾驶者搁脚的脚踏部(11),在所述脚踏部(11)的下方配置由覆盖车身下部的下罩(40),在所述下罩(40)的后端形成有朝向上方倾斜的上翘部(41),所述上翘部(41)的车宽方向最外面位置(C)以位于比所述管(50)的车宽方向内侧中的最外面位置(D)更靠内侧的方式设置。
而且,第七特征为:从所述排出口(52)排出的行驶风与所述马达(M)的大致中央部分抵接,并且被所述上翘部(41)引导的行驶风与所述马达(M)的靠近前方的部分抵接。
实用新型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6669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整治工艺轨面处理设备
- 下一篇:指纹模组以及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