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三轮摩托车前悬架有效
申请号: | 202121749296.9 | 申请日: | 2021-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57528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马昌友;马茂荐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昌友 |
主分类号: | B62K25/04 | 分类号: | B62K25/04;B62K5/027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肖云杰 |
地址: | 40000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轮 摩托 车前 悬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轮摩托车前悬架,包括两根平行的前减振器,两根前减振器的缸体之间连接有安装板,安装板与车架之间设有传力杆,传力杆的前端可横向和纵向转动连接于安装板的正中间位置,传力杆的后端与车架转动连接且该转动连接用的转轴沿车架的左右方向延伸。本实用新型中,传力杆加强了前减振器与车架的连接强度,传力杆可抵抗部分前悬架变形时产生的前后向分力,降低转向杆与转向套管的连接处变形损坏的可能性;传力杆两端分别与前减振器和车架转动连接,可降低前减振器受到的高频冲击力,减少对前减振器的损耗,也提高了驾驶的舒适性和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前悬架结构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轮摩托车前悬架。
背景技术
摩托车的前悬架的功能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力和力矩,并且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并衰减由此引起的震动,以保证汽车平顺行驶。
目前,摩托车的前悬架主要由前减振器、上联板和下联板组成,两根前减振器的缸体的末端之间转动连接摩托车的前轮,上联板和下联板上均具有两个与减振器的活塞杆相匹配的安装孔,减振器的活塞杆穿过下联板的安装孔并与之固定连接,减振器的活塞杆外靠近末端的位置一般设有一圈凹入的安装槽用于与上联板的安装孔固定连接,上联板与下联板之间连接设有转向杆,转向杆位于摩托车的车架前端的转向套管内,以实现前悬架与车架的转动连接,上联板上连接有握把,用于控制摩托车转向;中国专利CN201880024318.X两轮式车辆中有所涉及。
但上述摩托车的前悬架存在如下问题:1)前悬架变形时产生前后向分力比较大,容易造成转向杆与转向套管的连接处变形损坏;2)前悬架中减振器承受来自制动力、驱动力和路面的高频冲击力较大,使减振器的活塞和密封装置的磨损严重,减震器疲劳寿命较短,乘坐的舒适性较差;3)车辆制动时,前悬架抗点头的能力较弱,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舒适性较差。
运输三轮摩托车和大中型农用三轮摩托车在我国城市和乡村占有很大的市场,由于运输三轮摩托车和大中型农用三轮摩托车的载重量较大,制动时转移到前悬架上的负荷也较大,所以上述前悬架存在的问题在三轮摩托车中尤为明显,导致三轮摩托车的损耗较为严重,增大了农村的生产成本,因此需要对三轮摩托车的前悬架进行优化,以减少上述前悬架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三轮摩托车前悬架,解决目前三轮摩托车前悬架存在减振器磨损严重、抗点头能力弱的问题,取得提高减振器使用寿命、行驶稳定性和舒适性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三轮摩托车前悬架,包括两根平行的前减振器,两根前减振器的活塞杆均位于下联板的安装孔内并与下联板固定连接,所述下联板上连接有转向杆,所述转向杆位于车架前端的转向套管内;两根前减振器的缸体之间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两端分别与两根前减振器的缸体连接;
还包括传力杆,所述传力杆位于安装板和车架之间,传力杆的前端可横向和纵向转动连接于安装板的正中间位置,传力杆的后端与安装板后方的车架部分转动连接且该转动连接用的转轴沿车架的左右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中,安装板将两根前减振器连接成一体,使两根前减振器的动作更加协调;在车架与安装板之间加设传力杆,加强了前减振器与车架的连接强度,传力杆的存在可抵抗前悬架变形时产生的前后向分力,降低转向杆与转向套管的连接处变形损坏的可能性;传力杆两端分别与前减振器和车架转动连接,可降低前减振器受到的高频冲击力,减少对前减振器的损耗,提高前减振器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前悬架抗点头的能力,使驾驶的舒适性和稳定性得以提升;其中,将传力杆的前端与安装板的正中间位置连接,使传力杆的前端处于转向的轴线上,可以避免传力杆对三轮摩托车的转向造成干扰。
进一步地,所述可横向和纵向转动连接为球面铰接或十字万向节铰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昌友,未经马昌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74929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