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客车站立位等效加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2169116.6 | 申请日: | 2021-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564016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发明(设计)人: | 李力;周金应;陈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汽院(重庆)汽车检测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范淑萍 |
地址: | 40237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客车 站立 等效 加载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试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客车站立位等效加载装置,包括支架、等效载荷体和固定杆,固定杆与支架固定连接,等效载荷体悬挂且转动设置于固定杆上。采用本技术方案时,有利于提高加载位置准确性以及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试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客车站立位等效加载装置。
背景技术
机动车整车的稳定性问题直接危及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国家标准GB 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和GB 13094-2017《客车结构安全要求》中关于整车侧倾稳定角的相关项目早已纳入国家规定的强制性检验项目之一。
汽车检测机构在检测工作中需要对部分客车进行满载试验,如何对客车站立位载荷实现精确快速加载一直是行业棘手的难题。传统的加载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按照站位乘客数量加工模拟假人并在车上固定;另一种方法是在车厢内设置台架用于堆放载荷。
第一种方法加载位置和重量均较准确,但几十个的站立位需要加工几十个的等效假人并需要良好固定,载荷量大,搬运固定工作效率低下;第二种方法加载重量较准确,但加载位置无法保证。因此亟需研发一种有利于提高加载位置精准性以及提高加载速度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提高加载位置准确性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的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客车站立位等效加载装置,包括支架、等效载荷体和固定杆,固定杆与支架固定连接,等效载荷体悬挂且转动设置于固定杆上。
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根据具体车型确定固定杆的高度位置后,再根据固定杆的高度和该车型站立位乘客数量计算等效载荷体的重量,即根据固定杆的高度和该车型站立位乘客数量计算等效载荷,并将等效载荷体悬挂在固定杆上,等效载荷体处于垂直状态。
侧翻试验台带动车辆翻转至试验规定角度的过程中,支架和固定杆随车辆一同翻转,翻转过程中等效载荷体绕固定杆转动后仍然处于垂直状态;即侧翻试验台带动车辆翻转至试验规定角度后,通过观察车辆翻转后是否发生侧翻,即可判定在前述等效载荷下车辆倾斜至试验规定角度后的合格情况。
与现有的通过堆积等效载荷体的方式相比,本方案通过等效载荷体绕悬挂点转动不会改变等效载荷体在整车的质心位置,能够实现客车站立位的精准加载;同时与现有的加载方式相比,本方案通过增加等效载荷体的悬挂点高度,能降低所需的等效载荷,即能减少试验所需的等效载荷体的重量,也即能减少试验所需的等效载荷体的数量,从而有利于提升加载的工作效率。
基于上述目的和思路,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客车站立位等效加载装置,包括支架、等效载荷体和载荷固定机构,载荷固定机构包括固定杆、平台和连接件,固定杆与支架固定连接,平台和连接件连接,连接件与固定杆转动连接,等效载荷体安放于平台上。
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前述加载装置是直接将等效载荷体悬挂于固定杆上,与前述加载装置不同的是,计算等效载荷后将等效载荷体间接悬挂于固定杆上,即将等效载荷体安放在平台上,平台和等效载荷体均处于垂直状态,侧翻试验台带动车辆、支架和固定杆翻转的过程中,平台通过连接件绕固定杆转动后仍然处于垂直状态,平台上的等效载荷体也一直处于垂直状态;即本方案通过平台带动等效载荷体绕悬挂点转动能够实现客车站立位的精准加载;同时本方案通过增加固定杆的高度,能减少试验所需的等效载荷体的重量和数量,以及可以随意在平台上堆放规定的等效载荷从而有利于提升加载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支架包括两个支撑单元,每个支撑单元均包括支撑条、两根伸缩杆和若干锁止件,支撑条和两根伸缩杆以及两根伸缩杆之间均通过锁止件连接呈三角形,固定杆与其中一根伸缩杆固定连接。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便于通过伸缩杆调整固定杆的高度,并对支撑条和两根伸缩杆之间以及两根伸缩杆之间进行稳固连接,提高试验过程中支撑单元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汽院(重庆)汽车检测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汽院(重庆)汽车检测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1691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燃气锅炉的废气换热器
- 下一篇:稳定运动型3D扫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