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2794910.X | 申请日: | 2021-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664231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龚韵秋;彭超;杨辉;程传辉;徐政;夏琪伟;刘红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6/28 | 分类号: | F02M26/28;F02M26/33;F01P7/14;F01P7/16 |
代理公司: | 上海音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67 | 代理人: | 孙静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冷却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废气循环冷却装置、热管理装置、第一流量调节部件。热管理装置、第一流量调节部件以串联的方式依次设置在发动机与废气循环冷却装置之间。热管理装置设有第三液体入口、至少两个第三液体出口、第二流量调节部件;第二流量调节部件用于调节每个第三液体出口的冷却液流量。第一流量调节部件设置在其中一个第三液体出口与第二液体入口之间,调节进入废气循环冷却装置的冷却液流量。本方案通过第二流量调节部件和第一流量调节部件的配合,能实现对流入废气循环冷却装置的冷却液流量的控制,保证废气循环冷却装置的出气温度在合适范围内,从而降低废气循环冷却装置受冷凝水的影响,管路被堵塞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简称EGR)技术是将发动机燃烧后的排气部分导入进气侧使其再度进入气缸内的技术,主要作用是降低发动机排气中的氮氧化物含量并在部分负荷提高燃料经济性。
从排气侧取气后,一般要通过废气循环冷却装置将废气降温后再输送到进气侧,由于废气中含水量较高,在温度降至过低时容易产生冷凝水。废气中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溶于冷凝水后会形成酸性液体,腐蚀废气循环冷却装置的管路并最终损坏发动机。其次冷凝水的产生在低环境温度下也可能导致结冰和废气循环冷却装置的管路的堵塞,影响废气循环冷却装置的功能的使用。
因此,降低废气循环冷却装置冷凝风险,抑制冷凝水的产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发动机排出的气体经过废气循环冷却装置时,容易冷凝形成酸性液体,损坏废气循环冷却装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发动机设有第一气体入口、以及第一气体出口,发动机产生的废气经由第一气体出口排出;废气循环冷却装置,废气循环冷却装置设有第二气体入口、以及第二气体出口,第二气体入口与第一气体出口连通,接收由第一气体出口传输的发动机产生的废气,第二气体出口与第一气体入口连接,将经由废气循环冷却装置处理后的废气循环输送至发动机;并且,发动机还设有第一液体入口、以及第一液体出口,冷却液从第一液体入口流入并经由第一液体出口流出;废气循环冷却装置还设有第二液体入口、以及第二液体出口,冷却液从第二液体入口流入并经由第二液体出口流出;冷却系统还包括热管理装置、以及第一流量调节部件,在冷却液的循环方向,热管理装置、第一流量调节部件以串联的方式依次设置在发动机与废气循环冷却装置之间;其中,热管理装置设有第三液体入口、至少两个第三液体出口、以及第二流量调节部件;第三液体入口与发动机的第一液体出口连通,至少两个第三液体出口的其中一个第三液体出口连接至第一流量调节部件,其他第三液体出口均与发动机的第一液体入口连通;第二流量调节部件设置在第三液体入口与至少两个第三液体出口之间,以调节每个第三液体出口的冷却液流量;第一流量调节部件设置在其中一个第三液体出口与废气循环冷却装置的第二液体入口之间,对进入废气循环冷却装置的冷却液流量进行调节,废气循环冷却装置的第二液体出口与发动机的第一液体入口连通,以将冷却液循环输送至发动机。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热管理装置的第二流量调节部件和第一流量调节部件的配合,能实现对流入废气循环冷却装置的冷却液流量的控制,保证废气循环冷却装置的出气温度在合适范围内,从而降低废气循环冷却装置受冷凝水的影响、管路被堵塞的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公开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发动机包括缸体和缸盖,缸体与缸盖经由上水口连通;并且,第一液体出口具有两个,两个第一液体出口分别设置在缸体、缸盖上,且均与热管理装置的第三液体入口连通;第一液体入口设置在缸体上,第一气体入口、第一气体出口均设置在缸盖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7949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工程节能用材料用运输装置
- 下一篇:一种优化接液体验的食品加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