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老化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2824786.7 | 申请日: | 2021-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669660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范芳;向峻伯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R31/392 | 分类号: | G01R31/392;G01R31/36;G01R1/04;H05K7/20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钟轮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电池 老化 测试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老化测试装置,包括测试箱和充放电箱,测试箱顶部设有送风机构和加热机构,测试箱底部设有排风机构;测试箱内设有底板,底板上设有测试框架,测试框架内侧间隔设有支撑隔板,测试框架内设有与连接头电连接的探针;测试箱内壁与测试框架外壁之间设有加热通道,加热通道内设置送风机构和加热机构,测试框架上设有进风口,加热通道通过进风口与测试框架内腔连通;测试箱内壁与底板之间设有散热通道,散热通道内设置排风机构,底板上开设有排风口,散热通道通过排风口与测试框架内腔连通。本实用新型采用送风机构和排风机构相互配合,可提高电池的受热均匀性,增加电池老化测试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老化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汽车大多都是燃油车,然而不仅油是有限的,同时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燃烧不够不充分,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更是加重了环境污染,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多,其对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这就促生了新能源汽车的产生。
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安全性将直接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整车性能与行驶安全。为了保证电池能够安全供电,必须要求电池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以免控制系统出现故障,造成危险,产生重大损失,甚至威胁到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锂电池作为市场上常用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其在出产前需要经过多种测试工序进行性能测试,老化工艺属于其中一种性能测试,用于测试锂电池的电压以及内阻。目前的锂电池老化工艺的工序中,使用一体设置的老化测试柜,该老化测试柜空气流通性较差,加热的空气不能均匀对电池进行加热,导致电池温度不均匀,影响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老化测试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老化测试柜空气流通性较差,电池加热不均匀,影响了测试结果准确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老化测试装置,包括测试箱和充放电箱,所述测试箱上设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通过导线与充放电箱电连接;所述测试箱顶部设有送风机构和加热机构,测试箱底部设有排风机构;测试箱内设有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测试框架,所述测试框架内侧间隔设有多块用于放置待测试电池的支撑隔板,测试框架内设有与所述连接头电连接的探针;所述测试箱内壁与测试框架外壁之间设有加热通道,所述加热通道内设置所述送风机构和加热机构,所述测试框架上设有进风口,所述加热通道通过所述进风口与测试框架内腔连通;所述测试箱内壁与底板之间设有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内设置所述排风机构,底板上开设有排风口,所述散热通道通过所述排风口与测试框架内腔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式,所述测试框架包括左侧板、右侧板和顶板,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顶部均与所述顶板连接,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底部均与所述底板连接,左侧板和右侧板均开设有进风口,所述支撑隔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连接;所述顶板与测试箱的内壁之间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内设置所述送风机构和加热机构,测试箱与左侧板之间、测试箱和右侧板之间均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连通并形成所述加热通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式,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均设有多个倾斜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板用于引导第二通道的空气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测试框架内腔中。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式,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内壁均开设有与所述支撑隔板适配的嵌入卡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式,所述支撑隔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上均匀开设有透风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式,所述板体设有与待测试电池适配的限位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式,所述测试箱开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式,所述送风机构包括进风机,所述加热机构包括电热管,所述进风机和电热管均设置在加热通道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8247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鼻腔塞入式冻干粉吸附供药装置
- 下一篇:一种动火实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