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的轨道交通智慧车站仿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3357946.8 | 申请日: | 2021-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76399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发明(设计)人: | 奚弘之;许俊龙;马海峰;李建利;王强;劳柳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中控科教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7/02 | 分类号: | G05B1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310059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人工智能 联网 轨道交通 智慧 车站 仿真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的轨道交通智慧车站仿真装置,包括:车站模型,用于模拟车站的空间构造;人工智能物联网组件:用于采集车站模型内的环境数据并发送至上位机;风管道组件,风管道组件一端位于车站模型外部,风管道组件另一端位于位于车站模型内部,用于模拟送风、排气、回气和有害气体输入时进行气体输送;第一电磁阀,通过法兰与风管道组件位于车站模型内部的段落连接,用于在模拟时风管道的扩展。本实用新型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组件对车站模型内的环境数据进行采集,能够满足数据的采集过程的测试验证,采用车站模型的方式进行模拟,不影响实际地铁的运行,操作方便,通过风管道组件还能够实现扩展,满足不同的验证需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站仿真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的轨道交通智慧车站仿真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轨道交通车站的管控以自动化技术为基础,以设备控制为中心,系统控制相对封闭,各系统间数据融合度不高,控制模式相对固化。智慧车站则以新ICT技术为基础,全面感知、深度互联和智能融合乘客、设施、设备、环境等实体信息,进行自动化和信息化专业系统融合、各类运营管理业务高度集成联动,实现运营管理高效化、设备管理智能化、乘客服务人性化。
国内智慧车站的应用处于早期阶段,实际应用场景依旧在探索,比如一键开关站,基于环境感知的智能模式控制,智能联动控制。
智慧车站在应用前需要进行测试,现有的测试方法包括,基于已开通运营的实际车站做测试验证和在实验室内通过计算机软件搭建仿真环境进行测试。
软件仿真通过计算机模拟车站环境和设备的数据,主要用于智慧车站上位机系统人机界面功能性测试,数据配置相对灵活简单,但缺少底层模拟对象,无法满足数据的采集过程的测试验证。
采用已开通运营的实际车站做测试验证,验证过程十分不便,而且不易扩展,从而无法满足不同的验证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的轨道交通智慧车站仿真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的轨道交通智慧车站仿真装置,包括:
车站模型,用于模拟车站的空间构造;
人工智能物联网组件:用于采集车站模型内的环境数据并发送至上位机;
风管道组件,风管道组件一端位于车站模型外部,风管道组件另一端位于位于车站模型内部,用于在模拟送风、排气、回气和对有害气体进行输送;
第一电磁阀,通过法兰与风管道组件位于车站模型内部的段落连接,用于在模拟时风管道组件的扩展。
可选地,车站模型包括:
模型主体框架;
盖板,和模型主体框架可拆卸连接,盖板上预留有风管道组件穿入的通孔;
隧道组件、电扶梯组件和站台门组件,均位于模型主体框架内部。
可选地,模型主体框架包括站台层和站厅层。
可选地,风管道组件包括:
第一管道,第一管道上连接有第二电磁阀、第一风机和第一风阀;
第二管道,第二管道上连接有第三电磁阀、第二风机和第二风阀;
进出风口盒子:与对应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连接,用于模拟车站风亭;
支管,用于连接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导通,支管和第四电磁阀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干扰源置物盘,放置于进出风口盒子内,用于输入改变车站模型内部环境的气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中控科教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中控科教仪器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3579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页岩气检测和开发的数据采集仪
- 下一篇:一种加热炉用烟气掺混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