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11805.0 | 申请日: | 2022-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214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邢钧;宋翔林;李新民;秦斌;杜冲;蔡娟;许勇;张校铭;宋思琪;董幼林;孙勇;李操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黄冈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14 | 分类号: | H02J3/14;H02J3/38;H02J7/02;H02J3/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8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智能 充电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它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用电负荷骤增骤减的问题,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用于生成新入网的电动汽车延时成本标志信息的步骤;用于生成分段电价参数模型的步骤;建立电网发电成本和运行成本参数模型;建立电动汽车充电成本的参数模型;建立多目标优化函数模型;本申请充分考虑现有情况中用于用电需求特点以及电网供电模式的特点,提供了一种基于分时电价控制结合延时补偿机制的方案,通过两种控制方式相结合,来实现用电负荷的高峰时段向低峰时段的转移,优化周期内用电负荷分布,降低高峰负荷的压力,提高电网的稳定性,优化电能的利用效率,在电动汽车大范围推广的背景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充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动汽车已在全球范围形成初步规模市场。在我国能源革命的背景之下,根据电动汽车行业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19年,中国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从8万辆快速增加到310万辆,纯电动汽车市场呈现出快速扩张趋势。大规模的电动汽车接入将对电网的运行与规划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电力系统中电动汽车充电机为非线性负荷,电动汽车的接入给电网带来大规模的负荷增长,在缺乏充电协调的情况下,将进一步加剧配网的负荷峰谷差,对配电网的安全运行产生负面影响;出于对未知情况以及提前规划的需求,电动汽车用户习惯在电动汽车未使用后立即进行充电,以保证其能够具备短期在使用的能力,以应对各类临时情况,即使在上述情况极少发生或者实际使用时并不需要满电运行的情况下,用户也倾向于立即充电,这导致在工作日或者节假日的特定时间段,大量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接入,使电网的用电负荷骤增,而在其他时间段的用电负荷又骤降,分布的高低峰错开明显且差异巨大,但电网的发电是一个持续过程,虽然可以通过控制发电输出来满足负荷需求,但这不利于电力资源的良好利用以及降低发电成本。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基于实际需求,提供一种用于应对大批量电动汽车接入后对电网的负荷冲击,基于分时电价以及延时补偿机制来优化充电汽车负荷接入,优化用电负荷的分布,提高电网性能和稳定性,降低发电成本的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用于生成新入网的电动汽车延时成本标志信息的步骤;
对于任意新入网的电动汽车α,统计其正常使用周期内的平均充电时间以及充电接入时间的分布信息,建立其相应的电动汽车延时成本标志值:
对于平均充电时间≥150min且接入时间有要求的电动汽车,其标志值为5;对于平均充电时间<150min且接入时间有要求的电动汽车,其标志值为4;对于平均充电时间≥150min且接入时间无要求的电动汽车,其标志值为3;对于平均充电时间150min>>60min且接入时间无要求的电动汽车,其标志值为2;对于充电时间有特定要求≤60min,且接入时间无要求的的电动汽车,其标志值为1;
步骤二、用于生成分段电价参数模型的步骤;
按照区域电网的供电周期,统计分析不同时段的用电负荷,根据高负荷用电时段、日常负荷用电时段、低负荷用电时段的时间和用电负荷量分布数据绘制用电负荷曲线,获取用电负荷曲线上的波峰、波平以及波谷用电负荷数据,其中用电负荷曲线以时间节点为横轴,以用电负荷量为纵轴;
在用电负荷曲线的基础上,绘制引入分时电价后用电负荷率的分布转移函数
其中为实时用电负荷,为时间节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黄冈供电公司,未经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黄冈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118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