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联式电动车辆热管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32490.8 | 申请日: | 2022-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682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石文星;于天蝉;王文涛;李先庭;王宝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H1/32 | 分类号: | B60H1/32;B60H1/14;B60H1/00;B60L58/26;B60L58/27;B60K11/06;B60H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李梦晨 |
地址: | 10008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联式 电动 车辆 管理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联式电动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热泵循环回路、电池热管理循环回路和电驱热管理循环回路,热泵循环回路与电池热管理循环回路之间设置有第一换热模块,热泵循环回路与电驱热管理循环回路之间设置有第二换热模块。本发明提供的多联式电动车辆热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电机电控热管理系统和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热量回收利用,热泵循环回路的冷量或热量向电池热管理循环回路和电驱热管理循环回路传递时,换热级数少,减小了能量品位的降低。在大多数工况下,无需使用效率较低的辅助加热装置,有利于节约动力电池的电量,提高电动车辆的续航里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辆热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联式电动车辆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能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视,电动车辆取代燃油车辆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传统燃油车辆中,可利用发动机余热给舱内供热,但由于电动车辆的动力来源为电池,没有可利用的发动机余热。为满足电动车辆的供热需求,目前往往使用PTC电加热的供热方式,但该方式的供热效率较低,能耗较高,大幅降低了电动车辆的续航里程,影响了电动车辆的推广应用。
为了提高供热效率,电动车辆中出现了热泵供热技术,通过热泵可以高效地实现供热和供冷需求。但是电动车辆具有较多的分散热源而且均需对电池系统、电驱系统、空调系统进行严格的温度控制,为了将热泵产生的冷量或热量传递至电池系统、电驱系统、空调系统等各个部位,热管理系统中存在较多的换热流程,换热级数较多,导致能量的品位降低,热泵的效率和能力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联式电动车辆热管理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联式电动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热泵循环回路、电池热管理循环回路和电驱热管理循环回路;
所述热泵循环回路与所述电池热管理循环回路之间设置有第一换热模块,所述第一换热模块具有供所述热泵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通路、供所述电池热管理循环回路和所述电驱热管理循环回路中的载冷剂流通的载冷剂通路和供空气流通的空气通路,所述第一换热模块能够供制冷剂、载冷剂和空气中的任意两者独立换热或三者相互联合换热;
所述热泵循环回路与所述电驱热管理循环回路之间设置有第二换热模块,所述第二换热模块具有供所述电驱热管理循环回路中的载冷剂流通的载冷剂通路、供所述热泵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通路和供空气流通的空气通路,所述第二换热模块能够供载冷剂、制冷剂和空气中的任意两者独立换热或三者相互联合换热;
所述热泵循环回路包括压缩机、制冷剂组合阀、第四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模块的制冷剂通路和所述第二换热模块的制冷剂通路,所述制冷剂组合阀具有中压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端连接的高压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端连接的低压管路、用于与所述高压管路连接的第一接口、用于与所述低压管路连接的第二接口、用于与所述第二换热模块的制冷剂通路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三接口、用于与所述第二换热模块的制冷剂通路的第二端连接的第六接口、用于与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九接口、用于与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的第十接口、用于与所述第一换热模块的制冷剂通路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五接口和用于与所述第一换热模块的制冷剂通路的第二端连接的第八接口;
所述制冷剂组合阀配置为能够分别对经过所述第六接口、所述第八接口或所述第十接口的制冷剂进行节流降压处理,并能够控制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高压管路之间、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低压管路之间、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高压管路之间和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低压管路之间的通断,且能够控制所述第九接口与所述低压管路之间或所述第九接口分别与所述高压管路和所述低压管路之间的通断;
所述电池热管理循环回路和所述电驱热管理循环回路之间设置有载冷剂组合阀,所述载冷剂组合阀具有第十一接口、第十二接口、第十三接口、第十四接口和第十五接口;
所述载冷剂组合阀配置为能够控制所述第十二接口和所述第十五接口中的一者与所述第十一接口连通,另一者至少与所述第十三接口和所述第十四接口中的一者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324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