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发光菌检测砷污染土壤急性毒性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49449.1 | 申请日: | 2022-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243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发明(设计)人: | 李群;张胜田;邓绍坡;王祥;靳德成;赵远超;万金忠;周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76 | 分类号: | G01N21/76;G01N1/28;G01N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刘婷 |
地址: | 21004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发光 检测 污染 土壤 急性 毒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发光菌检测砷污染土壤急性毒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1、将发光菌冻干粉进行复苏,得到复苏菌液;S102、毒性检测仪读取复苏菌液发光强度大于100万光子数即可用于检测砷污染土壤急性毒性;S103、制取待检测砷污染土壤样本的浸出水样;S104、取浸出水样,加入渗透压调节液,混匀,得到调节渗透压后的浸出水样;S105、使用毒性检测仪进行检测,先读取复苏菌液的初始发光强度,再取调节渗透压后的浸出水样加入到复苏菌液中,检测其加样后发光强度,并计算相对发光度。本发明利用发光菌进行急性毒性检测,通过相对发光度即可快速分析出待检测砷污染土壤的环境安全性,并为砷污染土壤修复处理效果提供有效的检测分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利用发光菌检测砷污染土壤急性毒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元素砷的毒性极低,但是砷化物均有毒性,三价砷化合物比其他砷化合物毒性更强,砷在土壤中累积并由此进入农作物组织中,其一般可通过水、大气和食物等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危害。随着工业推进、农药施用等,砷对土壤污染在不断加重,这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危害着人体健康;通常需要对砷污染土壤的浸出液进行急性毒性试验,从而测定砷污染土壤的环境安全性。
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引起死亡,但须指出化合物使实验动物发生中毒效应的快慢和剧烈的程度,可因所接触的化合物的质与量不同而异,有的化合物在实验动物接触致死剂量的几分钟之内,就可发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发光菌生物毒性试验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廉价等特点,但是传统利用发光菌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的准确度较低,容易出现检测偏差等情况;因此,现需要一种新型发光菌检测砷污染土壤急性毒性的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发光菌检测砷污染土壤急性毒性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发光菌检测砷污染土壤急性毒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将-22℃保存的发光菌冻干粉进行复苏,得到复苏菌液;
S102、取0.1mL复苏菌液,使用毒性检测仪读取其发光强度,发光强度大于100万光子数即可用于检测砷污染土壤急性毒性;
S103、采取待检测砷污染土壤样本,并对其进行浸出处理,得到浸出水样;
S104、取浸出水样1mL,加入0.1mL渗透压调节液,混匀,得到调节渗透压后的浸出水样;
S105、使用毒性检测仪进行检测,先读取0.1mL复苏菌液的初始发光强度,再取调节渗透压后的浸出水样0.9mL加入到0.1mL复苏菌液中,混匀后恒温3~8min,检测其加样后发光强度,并计算相对发光度。
进一步地,所述发光菌为费氏弧菌;费氏弧菌是一种深海(有渗透压)发光菌,能够很好地满足本发明检测砷污染土壤急性毒性的方法,从而通过相对发光度判断砷污染土壤的急性毒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101中复苏的方法为:使用4℃保存的1mLMicrotox稀释液对发光菌冻干粉复苏15min。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101中复苏的方法分为预复苏阶段和磁珠复苏阶段,包括以下步骤:
1)预复苏阶段
将发光菌冻干粉投加至4℃保存的1mL Microtox稀释液中复苏1~3min;
2)磁珠复苏阶段
随后依次投加温度为15℃、21℃、28℃的磁珠复苏5~8min,磁珠每次投加量为10~15粒/mL,磁珠粒径为0.5~1mm,且在磁珠复苏期间持续施加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磁场强度为0.1~0.5mT,磁场频率为10~15Hz;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494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