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开体船舶落墩拉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52533.9 | 申请日: | 2022-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751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13 |
发明(设计)人: | 何勇;杨公材;何程程;焦长青;卢峰;沈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海新船务重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C5/04 | 分类号: | B63C5/04;B63B73/10 |
代理公司: | 南通苏专博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574 | 代理人: | 施荣华 |
地址: | 2261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船舶 落墩拉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开体船舶落墩拉靠用坞墩组件,包括左舷半体坞墩和右舷半体坞墩,左舷半体坞墩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水泥砂箱坞墩和滑板坞墩,水泥砂箱墩包括由下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混凝土坞墩、活络砂箱、第一楔木、第二楔木;滑板坞墩包括由下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二坞墩、第一垫板、润滑层、滑板、调节管件、第二垫板。应用上述坞墩组件降低左舷坞墩的高度,使左舷坞墩的甲板和右舷坞墩的甲板齐平,然后利用分体船舶艏尾油缸舱内的液压油缸的伸缩压力使得左舷坞墩向右舷坞墩拉靠,避开了对船厂起重能力的要求。其中坞墩组件制作简单、可以重复使用,且坞墩组件的应用方法简单,应用过程中具有定位精度容易控制,操作安全可靠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开体船舶落墩拉靠方法。
背景技术
开体船舶由左右两片独立且对称的船体组合。两个片体分段的组合,由设于甲板艏部和艉部的铰链连接,底部有艏艉两套液压油缸支撑,开体船舶通过甲板铰链和开体油缸进行两个半体的打开和闭合。两个片体船体之间有泥舱密封需要安装,待泥舱密封安装完成后,左右两个片体才能合拢到位。常规建造方法是用船厂的大型龙门吊将两个片体分别吊装到位,但前提是船厂的龙门吊的起重能力要足够大,另外在吊装两个片体的时候,龙门吊使用时间比较长,消耗能源较高,定位精度较难控制。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体船舶落墩拉靠方法,解决上述的一个或多个问题,大大减少船舶建造周期,精度控制较好,避免使用大型龙门吊,从而节约了能源。
为实现上述目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开体船舶落墩拉靠用坞墩组件,开体船舶包括左舷半体和右舷半体,坞墩组件包括对应左舷半体设置于坞底上的左舷半体坞墩、对应右舷半体设置于坞底上的右舷半体坞墩,右舷半体坞墩包括若干坞墩,
左舷半体坞墩包括若干水泥砂箱坞墩和若干滑板坞墩,滑板坞墩与水泥砂箱坞墩相互平行设置,水泥砂箱墩包括由下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一混凝土坞墩、活络砂箱、第一楔木以及第二楔木,活络砂箱内设有斜坡板结构,斜坡板结构上方的活络砂箱内填充有砂子;滑板坞墩包括由下向上依次设置的第二坞墩、第一垫板、润滑层、滑板、调节管件以及第二垫板,第二坞墩上表面用水泥找平形成找平层,找平层上铺设第一垫板,第二垫板的上基面与左舷半体底部的外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左舷半体坞墩和右舷半体坞墩均包括辅助墩,辅助墩包括三角支柱,三角支柱的上端于左舷半体外板固定连接,三角支柱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三垫板,坞底上对应左舷半体坞墩中辅助墩的滑动轨迹铺设钢板,钢板距工装底板间距20㎜,且钢板上表面涂抹有润滑油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混凝土坞墩的厚度大于活络砂箱的厚度,活络砂箱的厚度大于第一楔木的厚度,第一楔木的厚度大于第二楔木的厚度;第一混凝土坞墩的宽度大于活络砂箱的宽度,活络砂箱的宽度大于第一楔木的宽度;第一混凝土坞墩的长度大于活络砂箱的长度,活络砂箱的长度大于第一楔木的长度,第一楔木与第二楔木的长度和宽度相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混凝土坞墩的厚度为1000㎜,长度为1500㎜,宽度为500㎜;活络砂箱的厚度为500㎜,长度为900㎜;第一楔木的厚度为220㎜,第二楔木的厚度为100㎜,第一楔木与第二楔木宽度均为25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垫板上滑板两侧加设垂直于滑板滑动方向的限位装置,限位装置内侧的第一垫板上涂有润滑油形成润滑层,滑板铺设于润滑层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坞墩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一垫板的宽度,第二坞墩的长度和大于等于第一垫板的长度,第一垫板的宽度大于滑板的宽度,滑板的宽度大于第二垫板的宽度,两个限位装置之间的距离大于滑板的宽度,滑板沿着第一垫板的长度方向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海新船务重工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海新船务重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5253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