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BIM参数化的端承桩长度的计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55585.1 | 申请日: | 2022-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297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王亮;梁秋凤;聂向东;付恒得;陈自念;陆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30/20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00122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bim 参数 端承桩 长度 计算方法 | ||
1.一种基于BIM参数化的端承桩长度的计算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以Revit软件为参数化实现工具,利用Revit软件自带的公制结构基础建立并加载参数化测桩长模型;
步骤2:在参数化测桩长模型中输入基础顶面标高、实例端承桩底面标高和桩径,将实例端承桩(10)位于较完整泥质灰岩(30)内的底面标高WG1调整为X1,将参照端承桩(20)位于较完整泥质灰岩(30)内的底面标高WG2调整为X2;
步骤3:计算实例端承桩(10)的未嵌岩深度h1和参照端承桩(20)的未嵌岩深度h2;
步骤4:计算实例端承桩(10)的桩长H1;
步骤5:计算参照端承桩(20)的桩长H2;
步骤6:重复步骤2至步骤5,依次设置实例端承桩(10)并计算各实例端承桩(10)的桩长,导出实例端承桩(10)的桩长统计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参数化的端承桩长度的计算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步骤1包括以下分步骤:
步骤1.1:建立实例端承桩(10)和参照端承桩(20),参照端承桩(20)为虚拟桩,不生成模型,实例端承桩(10)生成模型;
步骤1.2:建立五条参照线,包括标高参照线、第一参照线、第二参照线、第三参照线和第四参照线;
其中,标高参照线位于基础顶面标高处,基础顶面标高由设计图纸确定,第二参照线位于基础底面标高处;第一参照线位于实例端承桩的顶面标高处,且第一参照线位于第二参照线与标高参照线之间;第三参照线位于实例端承桩嵌入岩层起始点的标高处,第四参照线位于实例端承桩的底面标高处;
步骤1.3:计算实例端承桩(10)与参照端承桩(20)的桩底高度差H12;
步骤1.4:计算实例端承桩(10)与参照端承桩(20)的桩底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B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BIM参数化的端承桩长度的计算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参照端承桩(20)与开挖线(21)的间距不小于2000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BIM参数化的端承桩长度的计算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参照线高于第二参照线的高度为h0=100mm;第一参照线与第三参照线之间的距离h1为实例端承桩(10)的未嵌岩深度,第三参照线与第四参照线之间的距离hr为实例端承桩(10)的嵌岩深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BIM参数化的端承桩长度的计算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步骤1.3中,实例端承桩(10)位于较完整泥质灰岩(30)内的底面标高为WG1,参照端承桩(20)位于较完整泥质灰岩(30)内的底面标高为WG2,则实例端承桩(10)与参照端承桩(20)的桩底高度差H12的计算公式为:H12=|WG1-WG2|;
所述的步骤1.4中,实例端承桩(10)与参照端承桩(20)的桩距为d,则实例端承桩(10)与参照端承桩(20)的桩底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B12计算公式为:B12=arctan(H12/d)。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参数化的端承桩长度的计算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步骤2中,当满足条件I:B12>45°,且WG1>WG2时,将实例端承桩(10)的底面标高修正为X1=WG2+d;当不满足条件I时,X1=WG1;
当满足条件II:B12>45°,且WG2>WG1时,将参照端承桩(20)的底面标高修正为X2=WG1+d;当不满足条件II时,X2=WG2;
当满足条件III:B12=45°时,不修正实例端承桩(10)和参照端承桩(20)位于较完整泥质灰岩(30)内的底面标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IM参数化的端承桩长度的计算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实例端承桩(10)的未嵌岩深度h1的计算公式为:h1=基础顶面标高-X1-基础厚度+h0;参照端承桩(20)的未嵌岩深度h2的计算公式为:h2=基础顶面标高-X2-基础厚度+h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5558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多标签文本分类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电气设备防护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