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对称草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104483.4 | 申请日: | 2022-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368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9 |
发明(设计)人: | 庄小慧;金灿;孙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231/14 | 分类号: | C07C231/14;C07C231/24;C07C233/56;C07D215/40;C07D213/75;C07D307/52;C07D295/185;C07D211/16;C07D487/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周红芳 |
地址: | 31000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对称 草酰胺类 衍生物 合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不对称草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将溴代二氟乙酰胺类化合物、有机胺、光催化剂溶于有机溶剂中,在可见光照射下,于20‑40℃温度下敞口反应2‑24h,反应结束后,反应体系经后处理得到一系列不对称草酰胺类目标产物。本发明以可见光作为反应能源实现了不对称草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使反应体系更加安全、绿色,成本更低,拓展了反应的底物适用范围,丰富了不对称草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对称草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草酰胺骨架广泛存在于多种具有药理活性的药物分子中,含有该结构的化合物可用作HIV进入抑制剂、抗凝剂、IDO1抑制剂以及防腐剂,此外还可作为配体广泛应用于铜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基于草酰胺的药理及配位活性,草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时至今日,对称草酰胺的合成方法研究较多,关于不对称草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报道较少,主要包括:(1)草酸二甲酯或2-氯-2-氧乙酸乙酯与有机胺的逐步氨解合成不对成草酰胺(Steeneck C,Kinzel O,Anderhub S,Hornberger M,Pinto S,Morschhaeuser B,Albers M,Sonnek C,Czekańska M,Hoffmann T.Bioorg.Med.Chem.Lett.,2021,33:127744-127753;Sellstedt JH,Guinosso CJ,Begany AJ,Bell SC,Rosenthale M.J MedChem,1975,18:926-933;Linton SD,Aja T,Allegrini PR,Deckwerth TL,Diaz JL,Hengerer B,Herrmann J,Jahangiri KG,Kallen J,Karanewsky DS,Meduna SP,Nalley K,Robinson ED,Roggo S,Rovelli G,Sauter A,Sayers RO,Schmitz A,Smidt R,TernanskyRJ,Tomaselli KJ,Ullman BR,Wiessner C,Wu JC.Bioorg.Med.Chem.Lett.,2004,14:2685-2691);(2)通过氨甲酰锂与异氰酸酯的相互作用合成不对称草酰胺(Mizuno T,Matsumoto M,Nishiguchi I,Hirashima T.Synthetic Commun,1993,23:2139-2144);(3)异氰酸酯先与三氯乙酸酐合成三氯丙酮酰胺中间体,再与有机胺进一步氨解合成不对称草酰胺(Kaim LE,Gaultier L,Grimaud L,Vieu E.Tetrahedron Lett,2004,45:8047-8048),但现有方法仍存在条件苛刻、原子经济率低以及操作繁琐等缺陷。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便、高效、安全、环保的不对称草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不对称草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将式(I)所示的溴代二氟乙酰胺类化合物、式(II)所示的有机胺和光催化剂溶于有机溶剂中,在可见光照射下,于20-30℃温度下敞口反应2-24h,反应结束后,反应体系经后处理得到式(III)所示的不对称草酰胺类目标产物;
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式(I)中,取代基R为芳环、杂芳环或烷基,
式(II)中,有机胺为链式胺或环胺,为链式胺时,取代基R1与R2相同或不同,R1与R2相同时,取代基R1为甲基、乙基、丙基、正丁基、异丁基或正辛基;R1与R2不同时,R1为H,R2为苄基或异丁基;有机胺为环胺时,有机胺为吡咯烷、吗啉或环己亚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044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