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地下结构非均匀沉降病害的预警治理与检测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210116959.6 | 申请日: | 2022-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507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4 |
发明(设计)人: | 王洪涛;刘池;王睿;陈云娟;徐涌帅;陈昌耀;范福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E02D3/12;G01C5/00;E21F17/18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陈晓敏 |
地址: | 250101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地下 结构 均匀 沉降 病害 预警 治理 检测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地下结构非均匀沉降病害的预警治理与检测工艺,属于地下结构病害治理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监测病害部位两侧的非均匀沉降位移值,绘制监测历程曲线;进行曲线拟合,比选确定最优拟合曲线与最优拟合函数表达式;根据监测终了时刻对应的非均匀沉降位移监测值与未来某一时刻对应的非均匀沉降位移预测值,与非均匀沉降位移允许值进行比对,对该部位病害程度进行预警评价;对需进行修复治理的部位,采用注浆提升法或挤密加固法进行治理;建立病害修复治理效果定量评价指标,定量评判修复治理效果。可实现修复后地下结构安全运维状态的定量评价,解决了地下结构非均匀沉降病害目前缺乏有效定量预警及治理检测技术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结构病害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地下结构非均匀沉降病害的预警治理与检测工艺。
背景技术
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技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城市地面建筑、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规模日益壮大的同时,衍生出了噪音、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建设发展中一种宝贵资源,其开发和利用可为城市基础设施、生活服务提供新的空间,并可有效缓解上述问题。目前,常见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主要包括地下铁道、地下隧道、地下综合管廊、过街地下通道、地下商业综合体、地下人防工程、地下房屋或其他各种地下构筑物。
在各类地下空间开发与地下结构工程修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穿过一些人工杂填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软粘性土、淤泥质土、富水砂层、承压水地层等各种不良地层。待地下结构修建完毕后,由于长期埋藏于地下,受地下水、地面交通荷载、邻近开挖扰动影响,以及不良软弱地层难以对地下结构提供稳定可靠地基承载力等原因影响,在地下结构长期运营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非均匀沉降问题,极易引发结构开裂、破损及渗透漏水等各种次生病害,严重影响地下结构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发明人发现,地下结构修建完毕后属于地下隐蔽工程,由于影响非均匀沉降病害的因素较多,导致目前关于地下结构非均匀沉降病害的检测与治理方面,尚存在以下不足:
(1)目前尚缺少成套有效的预警检测技术与科学评判方法支撑,难以对潜在可能出现非均匀沉降病害的部位进行有效长期的实时监测,且不能基于实时监测的数据,对非均匀沉降病害过程演化特征进行实时评判,并对未来非均匀沉降病害发展趋势进行有效预测;
(2)目前利用常规技术在对地下结构非均匀沉降病害检测评价时,往往仅将某一时刻获取的非均匀沉降变形值与允许值进行对比,来判断是否存在病害问题,未融合考虑病害的过程演化特征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关于非均匀沉降病害检测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标准,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与优化;
(3)在地下结构非均匀沉降病害治理方面,由于地下结构埋藏于地下,属于隐蔽性工程,本身地下结构外表面包含防水层,为保护外防水层不被破坏,使得治理过程难以从地下结构内部对其进行实施处理,因此目前关于地下结构非均匀沉降病害治理技术与方法尚不成熟,这也是目前行业领域需面临的一个技术难题;
(4)目前基于传统认知与传统技术方法,认为地下结构非均匀沉降病害修复治理后,即标志着治理结束,并未考虑或关注长期修复治理效果,导致某些地下结构病害问题反反复复多次出现;对地下结构病害修复而言,应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出发进行综合考虑,应对修复治理效果进行长期有效科学检测评价,才可有效保障地下结构的长久健康运营。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地下结构非均匀沉降病害的预警治理与检测工艺,可有效实现非均匀沉降病害特征数据的实时监测与预警评价,并有效解决非均匀沉降病害治理难题,同时通过非均匀沉降病害修复治理效果定量评价指标与方法,还可实现修复后地下结构安全运维状态的定量评价,指导地下结构非均匀沉降病害的科学修复治理,解决了地下结构非均匀沉降病害目前缺乏有效定量预警及治理检测技术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建筑大学,未经山东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169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金属板材的防锈设备
- 下一篇:一种激光焊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