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实测数据特性模型的目标特性库构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28810.X | 申请日: | 2022-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6266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2 |
发明(设计)人: | 宁立跃;杨雅婷;赵英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华航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S7/40 | 分类号: | G01S7/40;G06F3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有限公司 11386 | 代理人: | 许志宏 |
地址: | 1000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实测 数据 特性 模型 目标 构建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实测数据特性模型的目标特性库构建方法,属于电磁场景模拟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缺乏应用于内场场景的、逼真度较高的目标特性库的技术问题。目标特性库构建方法,包括:获取并处理各种外场试验场景下的实测雷达目标回波数据,获取相应的距离‑多普勒数据;在所获取的距离‑多普勒数据上框选目标区域,并标注目标区域的目标类型、位置范围、雷达设备参数和目标参数;对于每一目标区域,提取该目标区域中的所有强散射点及其特性向量,获取该目标区域的目标散射特性模型;汇总每一目标区域的目标类型、雷达设备参数、目标参数以及目标散射特性模型,形成目标特性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场景模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实测数据特性模型的目标特性库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雷达干扰对抗场景日益复杂,对于雷达干扰对抗性能的全面验证变得更加困难,其中无源干扰主要为各种假目标,采用外场试验遍历各种场景来验证雷达抗假目标性能的方式成本过高,采用内场模拟干扰对抗电磁场景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内场电磁场景模拟可在暗室内通过信号源等设备与雷达进行交互,模拟雷达工作中探测到的目标与假目标等回波,实现雷达内场软硬件的测试。当前,假目标与目标形态愈发相似,雷达采用全极化距离高分辨来增强感知能力,为在内场有效验证雷达目标与假目标辨识性能,因此需对内场电磁场景进行极化和距离像特性逼真模拟。
由于内场电磁场景模拟需要实测数据的支撑,因此,如何构建满足内场场景应用逼真度要求的目标特性库,是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发明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基于实测数据特性模型的目标特性库构建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应用于内场场景的、逼真度较高的目标特性库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实测数据特性模型的目标特性库构建方法,包括:
获取并处理各种外场试验场景下的实测雷达目标回波数据,获取相应的距离-多普勒数据;
在所获取的距离-多普勒数据上框选目标区域,并标注目标区域的目标类型、位置范围、雷达设备参数和目标参数;
对于每一目标区域,提取该目标区域中的所有强散射点及其特性向量,获取该目标区域的目标散射特性模型;
汇总每一目标区域的目标类型、雷达设备参数、目标参数以及目标散射特性模型,形成目标特性库。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做出了如下改进:
进一步,通过执行以下步骤获取各目标区域的目标散射特性模型:
根据标注的该目标区域的位置范围,提取该目标区域的距离-多普勒数据;
获取该目标区域的距离-多普勒数据中能量最大的散射点;
判断该散射点的能量是否大于或等于目标区域所在的整个距离-多普勒数据中的背景噪声平均能量的设定倍数,
若是,则将该散射点提取为强散射点,并获取该强散射点的特性向量;然后,在该目标区域的距离-多普勒数据中剔除该强散射点,更新目标区域的距离-多普勒数据,并跳转至寻找能量最大的散射点的步骤;
否则,提取该目标区域的强散射点及其特性向量的过程结束;汇总该目标区域的所有强散射点及其特性向量,即可构建该目标区域的目标散射特性模型。
进一步,所述强散射点的特性向量包括强散射点的坐标和强散射点的归一化散射参数集。
进一步,强散射点的归一化散射参数集包括:强散射点在HH、HV、VH、VV四个极化通道上的归一化散射参数。
进一步,强散射点在HH、HV、VH、VV四个极化通道上的归一化散射参数通过以下方式确定:
获取理想点目标的距离-多普勒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华航无线电测量研究所,未经北京华航无线电测量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288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冷系统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 下一篇:一种适用恶劣环境的测控台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