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道交通专用PCEs乘客舒适度评价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31661.2 | 申请日: | 2022-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59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孙亚新;李文波;田华;李岩峰;赵峥;石亚朋;李玉丹;吕明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基石传感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 代理人: | 于国富 |
地址: | 100071 北京市丰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交通 专用 pces 乘客 舒适 评价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专用PCEs乘客舒适度评价系统及方法,采用特制的轨道交通专用车载微环境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多个传感器复合,单支传感器即可完成温度、湿度、气压、TVOC、照度、三轴加速度、PM2.5等多个环境参量测量,实现轻量化、集约化部署;各个传感器集信息感知、前端运算、数据通信于一体,无需中心算力支持,简化部署,降低系统复杂度,通过前端数据过滤、分析、处理可有效降低网络通信负载及云端压力;多重通信方式,可针对不同环境灵活选择合适的有线、无线通信方式,传感器数据可直接上传至服务器,或通过数据网关转发至服务器。数据经过耦合分析后可对车内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提供最新的列车运行状态,从而对乘客舒适度进行评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交通专用PCEs乘客舒适度评价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列车车内环境参数仅有温度、湿度等的监测,不能全面反映车内环境数据。此外,对于现有的传感器而言,监测参数单一,无法全面反映车内环境状态;通讯方式单一,无法直接进行数字通信。不具备前端运算能力,输出多为模拟量,需要后续硬件支持进行数据转换、通信,数据处理繁琐,占用空间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交通专用PCEs乘客舒适度评价系统及方法,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轨道交通专用PCEs乘客舒适度评价系统,包括轨道交通专用车载微环境传感器,所述轨道交通专用车载微环境传感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包括MCU、温湿度传感器、TVOC、照度传感器、PM2.5检测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和二氧化碳检测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所述TVOC、所述照度传感器、所述PM2.5、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和所述二氧化碳检测器连接在所述MCU上;所述壳体上设置多个进气孔和连接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MCU相连。
优选的,所述温湿度传感器、所述TVOC、所述照度传感器、所述PM2.5、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和所述二氧化碳检测器均有内置算法程序,能够对采集到的数据直接进行就地存储、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连接器输出。
优选的,所述监测系统还包括上位机,所述上位机与所述轨道交通专用PCEs乘客舒适度评价系统通信相连,所述上位机接收由连接器输出的各个传感器处理后的数据,并对所述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实时监测车厢内微环境,并对舒适度做出评价。
优选的,所述上位机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具体包括多维数据耦合分析以用于预测结露现象产生、火灾预警和舒适度检测过程。
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圆形底盖和圆柱形主体,所述圆柱形主体两侧设置有快速安装锁紧装置,当圆柱形主体穿过安装孔后,将所述快速安装锁紧装置打开即可实现固定。
优选的,所述圆形底盖上设置有对称的进气孔和用于透过照度传感器和拥挤度监测器的通孔,所述照度传感器对车厢内的照度进行监测,所述拥挤度传感器通过对车厢的红外线实时采集,当检测到有人时,通过内部的电路转化,将人数变化的信号反馈到上位机。
优选的,所述壳体内部还设置有PWM风扇,所述PWM风扇连接在所述MCU上。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专用PCEs乘客舒适度评价方法,采用所述的轨道交通专用PCEs乘客舒适度评价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S1,安装PCEs至待监测环境中,并通过PCEs乘客舒适度评价系统中所集成的各个传感器获取周围的环境参数;
S2,各个传感器采用各自集成的程序对收集到的数据分别进行处理,最后将处理后的数据上传至上位机的数据分析模块进行耦合数据分析;
分析是否出现结露现象;是否发生火灾预警以及对车辆运行平稳度进行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基石传感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基石传感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316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