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立体库与AGV夹具的前机舱焊装生产线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55126.0 | 申请日: | 2022-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894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杜雨萌;林增宇;张学成;李荣坤;李炳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1/02 | 分类号: | B23K31/02;B23K37/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崔斌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立体 agv 夹具 机舱 生产线 | ||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立体库与AGV夹具的前机舱焊装生产线。包括双向惰轮AGV、AGV夹具、立体库、地面定位机构、焊接机器人、自动焊钳、抓具和PLC电气控制系统;双向惰轮AGV牵引AGV夹具和前机舱零件至下一个地面定位机构工位;立体库内储存AGV夹具;AGV夹具放置在地面定位机构上,地面定位机构实现对AGV夹具上的气缸打开和夹紧以及信号的检测;地面定位机构向PLC电气控制系统发送信号;PLC电气控制系统控制焊接机器人和双向惰轮AGV;焊接机器人带动自动焊钳焊接,焊接完成后,再由焊接机器人带动抓具将前机舱零件放置缓存区本发明摆脱了抓手对白车身进行工序传递,改用AGV牵引夹具进行工序传递,同时将不同车型的AGV夹具储存在立体库中实现多种车型柔性切换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基于立体库与AGV夹具的前机舱焊装生产线。
背景技术
由于目前市场上新能源汽车更新换代的加快,很多汽车企业采用同一生产线多车型切换生产方式。传统的车型切换方法是通过将夹具进行改造或新制放入线体内,这种方法不仅增加了改造车型的设计难度,同时由于空间受限很难实现4种车型以上的同时在线生产。
例如:一种基于可编程逻辑的汽车侧围焊装生产线控制系统,涉及汽车焊装技术领域。包括可编程主控制器、若干安全输入输出模块、电焊机器人以及变频器;若干安全输入输出模块通过通讯总线与可编程主控制器连接;任一安全输入输出模块均连接工位安全设备;可编程主控制器通过通讯总线分别与电焊机器人、变频器通讯连接。该控制系统运动过程中实时获取其位置和状态,保证生产节拍稳定准确,提高对应工位机器人的利用率;同时,基于可编程主控制器的焊装线控制系统,避免现有技术中由安全继电器和硬接线回路连接的生产线安全系统接线繁杂、不便于维修及快速排查故障的技术问题的出现,提高生产安全性。但是不能满足多种车型同时在线生产。
一种封焊焊接设备及电池生产线,该封焊焊接设备包括工作台、直线滑轨、焊接工装及焊接机构,焊接工装包括基座、主动导向套、从动导向套、托轮、压轮、从动压头及主动压头,基座安装于直线滑轨,托轮和主动压头均安装于基座,压轮可转动安装于基座并位于托轮的上方,托轮与压轮相互配合以径向限定待焊装电芯的位置,主动导向套滑动安装于基座并活动套设于主动压头,从动压头安装于从动压板,从动压板通过直线驱动单元滑动安装于基座,从动导向套可滑动安装于从动压板并活动套设于从动压头,从动导向套与主动导向套同轴设置,主动压头与旋转驱动机构相连,焊接机构安装在直线滑轨的末端,焊接质量好焊接效率高。但是不能满足多种车型同时在线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立体库与AGV夹具的前机舱焊装生产线,本发明摆脱了抓手对白车身进行工序传递,改用AGV牵引夹具进行工序传递,同时将不同车型的AGV夹具储存在立体库中实现多种车型柔性切换生产,并且采用RFID设备通过读取不同AGV夹具上的载码体识别车型信息及流水号等相关信息,不仅减少了空间上的占用,同时也提高了车型传递信息处理能力,还可以实现4种车型以上同时在线生产的一种焊装生产线。在满足生产节拍60JPH的基础上,增加了15s快速切换车型生产的能力。与传统的焊装生产线相比具有高柔性、低成本、车型融入难度低等特点。
本发明技术方案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一种基于立体库与AGV夹具的前机舱焊装生产线,包括双向惰轮AGV1、AGV夹具2、立体库3、地面定位机构4、焊接机器人5、自动焊钳6、抓具7和PLC电气控制系统8;所述双向惰轮AGV1牵引AGV夹具2和前机舱零件至下一个地面定位机构工位4;所述立体库3内储存AGV夹具2;所述AGV夹具2放置在地面定位机构4上,地面定位机构4实现对AGV夹具2上的气缸打开和夹紧以及信号的检测;所述地面定位机构4向PLC电气控制系统8发送信号;所述PLC电气控制系统8控制焊接机器人5和双向惰轮AGV1;所述焊接机器人5带动自动焊钳6焊接,焊接完成后,再由焊接机器人5带动抓具7将前机舱零件放置缓存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551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