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损伤型框架梁的修复结构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56611.X | 申请日: | 2022-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62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易轶;魏勇;李丽莎;李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B1/98;E04H9/0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崔友明 |
地址: | 430070***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损伤 框架 修复 结构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建筑加固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用于损伤型框架梁的修复结构,包括U型钢板、CFRP布、混凝土梁柱现浇板节点组合体以及待修复的损伤型框架梁连接,所述混凝土梁柱现浇板节点组合体与待修复的损伤型框架梁连接,所述U型钢板于梁支座负弯矩区段出现梁端斜向裂缝的位置按梁跨度的六分之一对称布置,所述U型钢与所述混凝土梁柱现浇板节点组合体连接,所述CFRP布横向粘贴于梁中间正弯矩作用区段出现裂缝位置。还提供一种用于损伤型框架梁的修复方法,包括四个步骤。本发明可解决因超载超限或因地下室底板整体抗浮或局部抗浮造成框架梁的损伤,适用于覆土后无法进行大规模卸载的情况。也可解决因服役年限较长,钢材退化或混凝土破损造成的损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加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损伤型框架梁的修复结构。
背景技术
现役混凝土框架梁有很多是根据20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初期颁布的设计标准建造的,其设计荷载等级总体偏低。随着后续使用功能的日益增长、重型电力设施的使用需求增加,造成的超载超限现象严重,加之钢材锈蚀与疲劳、混凝土劣化及破损等因素,极易导致结构或构件发生性能退化,具体表现为混凝土开裂、钢筋屈曲等。早期修建的框架梁有一定的损伤,且框架连续梁的负弯矩区会产生钢筋受压、混凝土板受拉的不利受力状态,使板面承受较大的拉应力而开裂。此时,结构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往往由负弯矩区混凝土板内的钢筋屈服控制。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负弯矩区板开裂、渗水会引起结构刚度退化和耐久性降低,已不能适应现有需求。
传统技术中,直接用碳纤维布处理损伤型框架梁的加固方法对框架梁的抗弯和抗剪承载力提高有限,材料利用率低,结构的刚度贡献很小,不适宜以控制结构变形为主的框架结构使用功能加固,也会造成加固框架梁会造成刚度不足,使其挠度过大。而单一使用钢板加固,会导致梁底用钢量过大,出现类似超筋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损伤型框架梁的修复结构,至少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部分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损伤型框架梁的修复结构,包括U型钢板、CFRP布、混凝土梁柱现浇板节点组合体以及待修复的损伤型框架梁,所述混凝土梁柱现浇板节点组合体与待修复的损伤型框架梁连接,所述U型钢板于梁支座负弯矩区段出现梁端斜向裂缝的位置按梁跨度的六分之一对称布置,所述U型钢与所述混凝土梁柱现浇板节点组合体连接,所述CFRP布横向粘贴于梁中间正弯矩作用区段出现裂缝位置。
进一步,所述U型钢板由所述待修复的损伤型框架梁的梁两侧边钢板和所述待修复的损伤型框架梁的梁底部钢板焊接而成。
进一步,在所述梁两侧边钢板上设置对穿螺栓,在所述梁底部钢板设置植筋螺栓,二者均通过螺母紧固。
进一步,所述U型钢板与钢筋混凝土梁相连的侧面和底部上分别开设有第一排螺栓孔和第二排螺栓孔,所述第一排螺栓孔穿过所述对穿螺栓由所述螺母固定,所述第二排螺栓孔由所述植筋螺栓植入后由所述螺母固定,所述梁底部钢板的螺栓孔由所述植筋螺栓植入后由所述螺母固定。
进一步,所述混凝土梁柱现浇板节点组合体包括现浇板、相交框架梁、混凝土柱、加强钢板以及柱身钢板,所述加强钢板与所述梁底部钢板焊接,所述柱身钢板设置柱身植筋螺栓,且在梁端下方与柱相交处设加劲板。
进一步,所述U型钢板和所述待修复的损伤型框架梁之间灌注结构胶,且所述U型钢板与混凝土表面交接处设置注浆孔和排气孔。
进一步,所述CFRP布通过树脂粘接在所述梁中间正弯矩作用区段出现裂缝位置上。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损伤型框架梁的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对待修复的损伤型框架梁进行修整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湖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566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通道数控延时芯片
- 下一篇:一种基于统计特征的光伏组件异常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