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失火诊断方法及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67082.3 | 申请日: | 2022-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441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宋同好;刘廷伟;李家玲;王强;张波;曾玲鑫;杜大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5/11 | 分类号: | G01M15/11;B60W50/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康亚健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失火 诊断 方法 车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失火诊断方法及车辆,该发动机失火诊断方法,确定各个气缸的第一曲轴转角区间和第二曲轴转角区间;在发动机一个工作循环中,对于任意气缸,采集曲轴转过该气缸的第一曲轴转角区间所需时间和曲轴转过该气缸的第二曲轴转角区间所需时间;对于任意气缸,根据曲轴转过该气缸的第一曲轴转角区间所需时间和曲轴转过该气缸的第二曲轴转角区间所需时间,计算该气缸的失火特征值;对于任意气缸,将该气缸的失火特征值与失火阈值比较,以判断该气缸是否失火。该发动机失火诊断方法在判断一个缸是否失火时不依赖于其他缸的测量结果,避免了其他缸失火的影响,也避免了各缸不均匀性的影响,提高了失火检测的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失火诊断方法及车辆。
背景技术
发动机失火是指发动机某一个或几个气缸没有做功或者做功不足,通常是由喷油器堵塞导致的不正常喷射燃油或汽油机点火线圈失效等造成燃油燃烧不完全或者完全不燃烧导致的。发动机发生失火故障后,车辆会出现严重的抖动,发动机动力不足,车辆加速无力,发动机的转速波动较大,产生异常噪音,油耗增高,且排气中容易产生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污染环境,甚至多缸失火时,发动机可能会无法启动。鉴于失火对发动机性能的严重影响,发动机失火诊断已经成为车载诊断系统的重要检测内容之一。
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失火诊断方法一般为:在发动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应每个缸选取一段曲轴转角分段区间,采集曲轴转过每个缸对应的曲轴转角分段区间所需时间,然后计算一个缸相对与其相邻的缸的角加速度,将角加速度与标定阈值比较以判断是否发生了失火。以四缸四冲程汽油机为例,一个工作循环对应的曲轴转角为720°,曲轴转过720°重新从0°开始计算,将曲轴角度0°定义为1缸的压缩上止点,那么1缸做功冲程位于0°-180°曲轴转角,2缸做功冲程位于180°-360°曲轴转角,3缸做功冲程位于360°-540°曲轴转角,4缸做功冲程位于540°-720°曲轴转角,若未发生失火时,各缸会依次做功。为了检测失火,选取1缸对应的曲轴转角分段区间为45°-225°,2缸对应的曲轴转角分段区间为225°-405°,3缸对应的曲轴转角分段区间为405°-585°,4缸对应的曲轴转角分段区间为585°-45°,以上曲轴转角分段区间的划分仅为示例,实际应用中曲轴转角分段区间位置可优化调节,但各缸的曲轴转角分段区间长度L相同(此示例中L=180°),之后不断采集曲轴转过各缸对应的曲轴转角分段区间所需时间。若要判断2缸是否发生失火,先根据曲轴转过2缸对应的曲轴转角分段区间所需时间和曲轴转过1缸对应的曲轴转角分段区间所需时间计算2缸相对1缸的角加速度,最后将该角加速度与标定阈值比较以判断2缸是否失火。这种诊断方法,在判断一个缸是否失火时需要依赖前一个缸的检测结果,若前一个缸失火则影响对后继缸是否失火的判断,例如1缸失火则可能影响对2缸是否失火的判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失火诊断方法及车辆,以解决现有诊断方法,在判断一个缸是否失火时需要依赖前一个缸的检测结果,若前一个缸失火则影响对后继缸是否失火的判断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发动机失火诊断方法,包括:
S1:确定各个气缸的第一曲轴转角区间和第二曲轴转角区间;
S2:在发动机一个工作循环中,对于任意气缸,采集曲轴转过该气缸的第一曲轴转角区间所需时间t1和曲轴转过该气缸的第二曲轴转角区间所需时间t2;
S3:对于任意气缸,根据曲轴转过该气缸的第一曲轴转角区间所需时间t1和曲轴转过该气缸的第二曲轴转角区间所需时间t2,计算该气缸的失火特征值E;
S4:对于任意气缸,将该气缸的所述失火特征值E与失火阈值T比较,若所述失火特征值E大于所述失火阈值T,则认为该气缸发生失火;若所述失火特征值E小于等于所述失火阈值T,则认为该气缸未发生失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670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包载吲哚菁绿与紫杉醇双响应聚合物胶束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OLED面板和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