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合物止血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175033.4 | 申请日: | 2022-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339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徐福建;胡杨;刘晶;付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24/08 | 分类号: | A61L24/08;A61L24/06;A61L24/04;A61L24/00;C08F8/00;C08F120/34;C08G69/48 |
代理公司: | 重庆信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8 | 代理人: | 孙章虎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合物 止血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合物止血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步骤为:用β‑丙内酯和酸酐接枝改性的多氨基聚合物,得到正电荷密度降低的改性多氨基聚合物,其中β‑丙内酯的接枝量控制在50%~85%,酸酐的接枝量控制在5~60%;将得到的改性多氨基聚合物与亲水性不带电荷聚合物共混,得到共混溶液,亲水性不带电荷聚合物与改性多氨基聚合物的质量比为100:0.2~8;将得到的共混溶液制成凝胶或膜或将共混溶液对基材进行改性,制备得到止血材料。通过在多氨基聚合物上接枝β‑丙内酯或酸酐来达到调控氨基比例的目的,适量的正电性可促进凝血,将改性的多氨基聚合物与亲水性不带电荷聚合物共混构建一种促凝血成分,进而制备不同形式的止血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用止血材料领域,涉及一种聚合物止血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创伤、手术、先天性疾病、相关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出血并发症在平民和军事人口中造成大量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在预防、手术和紧急情况下,止血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但人体固有的止血机制能力有限,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借助止血材料或止血装置进行快速止血。在临床应用中,常用的止血方法是用棉纱布压迫和用缝线或钉针缝合伤口,工业生产出多种止血材料,例如胶原蛋白、沸石、明胶、海藻酸盐、壳聚糖、纤维素和氰基丙烯酸酯。但这些材料的止血效果不能完全满足临床要求。因此,近年来人们在高性能止血材料的改进上做了大量的努力。有研究发现,正电性止血材料可以聚集血液中的红细胞,从而达到促凝血的目的,但是过强的正电性反而会抑制内源性凝血途径,导致凝血时间增加。基于此,通过对多氨基聚合物进行正电性屏蔽改性,使得其具备适量的正电性,从而提高止血性能,再将其与具有基础止血性能的多糖羟丙基纤维素混合,制备止血材料。将改性多氨基聚合物与羟丙基纤维素混合制备止血材料,这一技术国内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聚合物止血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具体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聚合物止血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步骤为:
1)用β-丙内酯和酸酐接枝改性的多氨基聚合物,得到正电荷密度降低的改性多氨基聚合物,其中β-丙内酯的接枝量控制在50%~85%,酸酐的接枝量控制在5~60%;
2)将步骤1)得到的改性多氨基聚合物与亲水性不带电荷聚合物共混,得到共混溶液,所述的亲水性不带电荷聚合物与改性多氨基聚合物的质量比为100:0.2~8;
3)将步骤2)得到的共混溶液制成凝胶或膜,或将共混溶液对基材进行改性,制备得到止血材料。
进一步,步骤3)所述的共混溶液成制膜,制备方法为:将步骤2)得到的改性多氨基聚合物与亲水性不带电荷聚合物的混合溶液高温干燥,制成具有止血性能的止血膜,所述的亲水性不带电荷聚合物为羟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等亲水性纤维素衍生物的一种或多种混合;步骤3)所述的共混溶液制成凝胶,制备方法为:用水或生理盐水配置亲水性不带电荷聚合物的溶液,加入步骤1)的改性多氨基聚合物,得到混合凝胶,所述亲水性不带电荷聚合物为泊洛沙姆、聚丙交酯-乙交酯-聚乙二醇-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PEG-PLGA)、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等温敏亲水性聚合物一种或多种混合;步骤3)所述的共混溶液对基材改性方法为:利用步骤2)得到的改性多氨基聚合物与亲水性不带电荷聚合物的混合溶液,对基材进行浸泡,然后取出基材进行干燥,所选亲水性不带电荷聚合物为羟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等亲水性纤维素衍生物一种或多种混合,所选的基材为金属钛钉、形状记忆微弹簧圈、注射针头等金属医用材料以及纱布、明胶海绵、海藻酸无纺布等高分子医用材料。
进一步,步骤1)所述的酸酐为丁酸酐或丁二酸酐,丁酸酐的接枝量控制在10~25%,丁二酸酐的接枝量控制在5~25%。
进一步,步骤1)所述的多氨基聚合物为合成氨基聚合物或天然氨基聚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750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氨法脱硫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下一篇:一种图像处理方法、设备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