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网格化耕地保护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77922.4 | 申请日: | 2022-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492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庆;赵军;刘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耘联大数据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50/02 | 分类号: | G06Q50/02;G06Q50/26;G06Q10/06;G06Q10/04 |
代理公司: | 合肥律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7 | 代理人: | 朱波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网格 耕地 保护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网格化耕地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单个网格的网格风险系数和网格员承载力系数,并计算整个区域的网格风险系数和网格员平均承载力系数,根据单个网格与整个区域计算结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对单个网格内的网格员数量进行优化配置;
利用基础资源层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设施整合利用后提供底层服务,通过数据资源层为业务应用提供各类数据的入库、访问服务,利用平台服务层为系统提供统一的支撑平台业务应用的组件和服务,以及为系统提供统一的基础数据访问、数据分析功能支持,通过应用资源层为用户提供综合业务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大数据的网格化耕地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单个网格的网格风险系数和网格员承载力系数,包括:
单个网格的网格风险系数f计算公式如下:
f=0.75×f1+0.25×f2
其中,f1为面积风险系数,f2为人口风险系数,c为网格内疑似违法违规事件数量,s1为网格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s2为网格内耕地保有量,s3为网格内生态保护红线面积,r为网格内常驻人口数量;
单个网格的网格员承载力系数p计算公式如下:
p=f/t
其中,t为网格内网格员数量;
所述计算整个区域的网格风险系数和网格员平均承载力系数,包括:
整个区域的网格风险系数F计算公式如下:
整个区域的网格员平均承载力系数P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为整个区域内的网格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大数据的网格化耕地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单个网格与整个区域计算结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对单个网格内的网格员数量进行优化配置,包括:
当单个网格的网格风险系数f小于整个区域的网格风险系数F,且单个网格的网格员承载力系数p小于整个区域的网格员平均承载力系数P时,适当减少该网格内的网格员数量;
当单个网格的网格风险系数f大于整个区域的网格风险系数F,且单个网格的网格员承载力系数p大于整个区域的网格员平均承载力系数P时,适当增加该网格内的网格员数量。
4.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大数据的网格化耕地保护方法的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资源层、数据资源层、平台服务层、应用资源层和基础用户层;
基础资源层,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设施整合利用后提供底层服务;
数据资源层,为业务应用提供各类数据的入库、访问服务;
平台服务层,为系统提供统一的支撑平台业务应用的组件和服务,为系统提供统一的基础数据访问、数据分析功能支持;
应用资源层,为用户提供综合业务应用;
基础用户层,使用系统平台的用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大数据的网格化耕地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资源层通过虚拟化技术整合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机柜、UPS构建私有云,实现对计算机基础设施的监控管理和资源调度分配,为数据存储、应用部署提供物理环境支持;
所述基础资源层包括计算资源池、备份资源池、物理资源池、存储资源池和网络资源池。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大数据的网格化耕地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资源层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关联分析技术对多维数据进行整合利用,实现数据查询、分类统计功能,为业务应用的数据抓取提供合理有效的数据资源;
所述数据资源层包括数据处理工具、数据管理工具和国土空间基础数据库,所述数据处理工具包括数据建模、数据检查处理入库、数据导入导出和数据更新,所述数据管理工具包括实时渲染、数据转换、数据浏览、查询统计、专题图制作和元数据管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耘联大数据有限公司,未经安徽耘联大数据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7792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