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网格化耕地保护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77922.4 | 申请日: | 2022-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492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庆;赵军;刘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耘联大数据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50/02 | 分类号: | G06Q50/02;G06Q50/26;G06Q10/06;G06Q10/04 |
代理公司: | 合肥律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7 | 代理人: | 朱波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网格 耕地 保护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耕地保护,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网格化耕地保护方法及系统,计算单个网格的网格风险系数和网格员承载力系数,并计算整个区域的网格风险系数和网格员平均承载力系数,根据单个网格与整个区域计算结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对单个网格内的网格员数量进行优化配置;利用基础资源层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设施整合利用后提供底层服务,通过数据资源层为业务应用提供各类数据的入库、访问服务,利用平台服务层为系统提供统一的支撑平台业务应用的组件和服务,以及为系统提供统一的基础数据访问、数据分析功能支持;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无法对网格内的网格员数量进行优化配置、不能对耕地保护进行有效监管的缺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耕地保护,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网格化耕地保护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耕地保护监管机制在监管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行为依靠自下而上的传统执法模式,难以完全解决违法案件瞒报、漏报等问题。围绕监管工作方式创新,以自然资源数据为基础,实现自然资源有效监管的总体目标,及时、准确、全面掌握自然资源现状,便于规范自然资源管理行为,建立集信息采集与动态监测、信息比对核查、信息综合分析研究功能于一体的自然资源移动智慧监管体系。
基层执法人员数量较少、执法设备不足,难以实现对辖区全域进行有效巡查。如何把“人、地、物、事、组织”等内容全部纳入网格,实现精细化、信息化、动态化管理,通过业务数据和外部接入数据,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赋予政府职能部门对各类资源的监管职权,建立新型执法监管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通过建立执法监管体系,压实责任,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网格化、全覆盖”的自然资源保护监管新格局。
多源线索无法实现有效汇集,存在同一线索多次执法的问题,同时存在线索落实不积极,甚至存在遗漏执法等情况,迫切需要一套完善的系统能够汇集多源线索,打通省、市、县、乡镇、村五级监管体系,发现问题垂直落实,责任网格化,上述问题是当前耕地保护系统所存在且亟待解决的。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网格化耕地保护方法及系统,能够有效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无法对网格内的网格员数量进行优化配置、不能对耕地保护进行有效监管的缺陷。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网格化耕地保护方法,计算单个网格的网格风险系数和网格员承载力系数,并计算整个区域的网格风险系数和网格员平均承载力系数,根据单个网格与整个区域计算结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对单个网格内的网格员数量进行优化配置;
利用基础资源层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设施整合利用后提供底层服务,通过数据资源层为业务应用提供各类数据的入库、访问服务,利用平台服务层为系统提供统一的支撑平台业务应用的组件和服务,以及为系统提供统一的基础数据访问、数据分析功能支持,通过应用资源层为用户提供综合业务应用。
优选地,所述计算单个网格的网格风险系数和网格员承载力系数,包括:
单个网格的网格风险系数f计算公式如下:
f=0.75×f1+0.25×f2
其中,f1为面积风险系数,f2为人口风险系数,c为网格内疑似违法违规事件数量(件/月),s1为网格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亩),s2为网格内耕地保有量(万亩),s3为网格内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万亩),r为网格内常驻人口数量(万人);
单个网格的网格员承载力系数p计算公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耘联大数据有限公司,未经安徽耘联大数据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779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