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穿戴柔性非接触式多导联ECG采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81798.9 | 申请日: | 2022-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577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李江涛;汪毅峰;严泽鑫;徐峥一;赵政;曹晖;李运甲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318 | 分类号: | A61B5/318;A61B5/28;A61B5/308;A61B5/268;A61B5/25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安彦彦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穿戴 柔性 接触 式多导联 ecg 采集 系统 | ||
1.一种可穿戴柔性非接触式多导联ECG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复合的顶部元件焊接层(12)、上层柔性绝缘薄膜(13)、中间铜箔电极层(15)和下层柔性绝缘薄膜(14);顶部元件焊接层(12)内部设有超高输入阻抗缓冲电路(7)、信号调理模块(8)、通用异步收发器(9)、信号传输模块(10)和电源模块(11);中间铜箔电极层(15)包括若干信号采集铜箔电极;若干信号采集铜箔电极通过超高输入阻抗缓冲电路(7)与信号调理模块(8)连接,信号调理模块(8)与通用异步收发器(9)连接,通用异步收发器(9)与信号传输模块(10)连接,信号传输模块(10)与外部信号接收终端连接;所述可穿戴柔性非接触式多导联ECG采集系统通过电源模块(11)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柔性非接触式多导联ECG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信号采集铜箔电极包括分别与人体胸前V1-V6导联位置对应的V1导联铜箔电极(1)、V2导联铜箔电极(2)、V3导联铜箔电极(3)、V4导联铜箔电极(4)、V5导联铜箔电极(5)和V6导联铜箔电极(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柔性非接触式多导联ECG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信号调理模块(8)包括SPI通信协议串口、差分放大电路和滤波电路,差分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超高输入阻抗缓冲电路(7)连接,差分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滤波电路连接,滤波电路与SPI通信协议串口连接,SPI通信协议串口与通用异步收发器(9)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柔性非接触式多导联ECG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超高输入阻抗缓冲电路(7)的输入阻抗≥10GΩ,且超高输入阻抗缓冲电路(7)的输入和输出信号保持同相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柔性非接触式多导联ECG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信号调理模块(8)为ADAS1000-1芯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柔性非接触式多导联ECG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通用异步收发器(9)为MAX3100芯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柔性非接触式多导联ECG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信号传输模块(10)为HC-42蓝牙5.0模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柔性非接触式多导联ECG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电源模块(11)包括若干3.3V纽扣电池。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柔性非接触式多导联ECG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上层柔性绝缘薄膜(13)和下层柔性绝缘薄膜(14)为聚酰亚胺薄膜或聚酯薄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8179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