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穿戴柔性非接触式多导联ECG采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81798.9 | 申请日: | 2022-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577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李江涛;汪毅峰;严泽鑫;徐峥一;赵政;曹晖;李运甲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318 | 分类号: | A61B5/318;A61B5/28;A61B5/308;A61B5/268;A61B5/25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安彦彦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穿戴 柔性 接触 式多导联 ecg 采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可穿戴柔性非接触式多导联ECG采集系统,属于医疗仪器设备技术领域。包括依次复合的顶部元件焊接层、上层柔性绝缘薄膜、中间铜箔电极层和下层柔性绝缘薄膜;顶部元件焊接层内部设有超高输入阻抗缓冲电路、信号调理模块、通用异步收发器、信号传输模块和电源模块;中间铜箔电极层包括若干信号采集铜箔电极,通过超高输入阻抗缓冲电路与信号调理模块连接,信号调理模块与通用异步收发器连接,通用异步收发器与信号传输模块连接,信号传输模块与外部信号接收终端连接;所述可穿戴柔性非接触式多导联ECG采集系统通过电源模块供电。本系统轻薄柔软、穿戴舒适、使用方便、信号稳定,适合于多种场景下病人ECG长时间动态监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仪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穿戴柔性非接触式多导联ECG采集系统。
背景技术
心电图(ECG)包含丰富的人体心脏健康状态信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诊断、个人健康管理以及健康大数据服务等活动。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呈逐年快速上升的发展趋势,传统的以医院为中心的监测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庞大的ECG监测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以个人、家庭为中心的分布式ECG监测模式,这就需要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长时间、稳定且舒适度高、操作方便的动态ECG监测方法。
传统ECG采集方法主要依靠金属电极片与皮肤的紧密接触,并辅以导电胶提升信号质量。这种电极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具有佩戴舒适性差、导电胶凝固硬化、电极脱落、电化学反应会损害皮肤等明显的缺点,无法满足长时间ECG采集过程中信号稳定性、使用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穿戴柔性非接触式多导联ECG采集系统,轻薄柔软、穿戴舒适、使用方便、信号稳定,适合于多种场景下病人ECG长时间动态监测。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穿戴柔性非接触式多导联ECG采集系统,包括依次复合的顶部元件焊接层、上层柔性绝缘薄膜、中间铜箔电极层和下层柔性绝缘薄膜;顶部元件焊接层内部设有超高输入阻抗缓冲电路、信号调理模块、通用异步收发器、信号传输模块和电源模块;中间铜箔电极层包括若干信号采集铜箔电极;若干信号采集铜箔电极通过超高输入阻抗缓冲电路与信号调理模块连接,信号调理模块与通用异步收发器连接,通用异步收发器与信号传输模块连接,信号传输模块与外部信号接收终端连接;所述可穿戴柔性非接触式多导联ECG采集系统通过电源模块供电。
优选地,信号采集铜箔电极包括分别与人体胸前V1-V6导联位置对应的V1导联铜箔电极、V2导联铜箔电极、V3导联铜箔电极、V4导联铜箔电极、V5导联铜箔电极和V6导联铜箔电极。
优选地,信号调理模块包括SPI通信协议串口、差分放大电路和滤波电路,差分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超高输入阻抗缓冲电路连接,差分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滤波电路连接,滤波电路与SPI通信协议串口连接,SPI通信协议串口与通用异步收发器连接。
优选地,超高输入阻抗缓冲电路的输入阻抗≥10GΩ,且超高输入阻抗缓冲电路的输入和输出信号保持同相位。
优选地,信号调理模块为ADAS1000-1芯片。
优选地,通用异步收发器为MAX3100芯片。
优选地,信号传输模块为HC-42蓝牙5.0模块。
优选地,电源模块包括若干3.3V纽扣电池。
优选地,上层柔性绝缘薄膜和下层柔性绝缘薄膜为聚酰亚胺薄膜或聚酯薄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8179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