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气通道、电池和机动车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84371.4 | 申请日: | 2022-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76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M·舒斯勒;M·特米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迪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30 | 分类号: | H01M50/30;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吴鹏;牛晓玲 |
地址: | 德国因戈***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 通道 电池 机动车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电池(10)的排气通道(12),其中,排气通道(12)被设计为布置在电池(10)的电池模块(14)上,电池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具有至少可开启的排气开口(24)的电池单体(16),其中,排气通道(12)具有开口区域(30),在排气通道(12)布置在电池模块(14)上的情况下,从排气开口(24)中逸出的气体(40)能穿过开口区域至少部分地被引入排气通道(12)的内部(32)中。在此,开口区域(30)具有屏蔽元件(28),屏蔽元件被设计为用于,至少大部分地防止穿过排气通道(12)经过开口区域(30)流动的气体(40)穿过开口区域(30)从排气通道(12)中渗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电池、特别是高压电池的排气通道,其中,排气通道被设计为布置在电池的电池模块上,电池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具有至少可开启的排气开口的电池单体。在此,排气通道具有开口区域,在排气通道布置在电池模块上的情况下,从排气开口中逸出的气体能穿过开口区域至少部分地被引入排气通道的内部中。本发明也包括具有这种排气通道的电池,以及机动车。
背景技术
用作用于电动车或混合动力车的动力电池的高压电池典型地具有多个电池模块,电池模块分别具有多个电池单体。在事故或者这种单体短路时,存在热失控、也就是说这种电池单体的热穿透的风险。此时,典型地产生从电池单体中逸出的热气。为了使这种气体更轻易地从电池单体中逸出,电池单体典型地具有以例如爆破膜的形式的可开启的排气开口。在单体内部存在过压的情况下,爆破膜破裂并且由此开启气体出口。例如,为了防止由于这种热气也触发还完好的单体的热穿透,这种从单体中逸出的热气也应尽可能快速地从周围的单体中导出。此外,应防止,在单体穿透时产生的热以及特别是火焰在机动车的内部空间中传播,或者时间上尽可能长地延迟这种传播。常常力求通过在电池模块上方的附加的防火板——其典型地布置在机动车的底板区域中——实现上述情况,然而这非常昂贵并且带来很多重量增加。
此外,专利文献DE 10 2011 079 037 A1描述了一种电池单体模块,该电池单体模块包括多个分别具有排气开口的电池单体,以及此外与多个电池单体相关联的用于至少暂时容纳从电池单体中漏出的气体的气体容纳空间。在此,气体容纳空间的体积直接与排气开口相连接。为了导出在气体容纳空间中容纳的气体,气体容纳空间此外具有输出开口。在输出开口上例如可以联接软管,以用于将漏出的气体从电池单体模块中排出。在电池单体中过压的情况下,电池单体的排气开口打开,从而气体从电池单体到达气体容纳空间中。在气体容纳空间中的输出开口也可以具有止回阀,止回阀允许从气体容纳空间中出来的气体流动并且防止在相反的方向上的气体流动。
在此,从多个电池单体中流出的气体被引入共同的气体容纳空间中,这具有的优点是,不需要为每个电池单体单独地导出气体。由于在高压电池中典型地存在200至400个电池单体,这意味着这种气体导出系统的显著简化。然而此时的缺点在于,多个电池单体联接在相同的气体容纳空间上并且通过该气体容纳空间相应地存在电池单体的增强的热耦合。即,例如如果气体从热穿透的电池单体流入气体容纳空间中,则气体也与另一联接在排气空间上的电池单体的排气开口接触,即使当所述另一电池单体还是完好的且未释放气体时。这可能导致还完好的电池单体的更强加热并且在最坏的情况下也导致该电池单体的热穿透或者在时间上加速该电池单体的热穿透。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电池的排气通道、一种电池以及一种机动车,其能够实现尽可能安全地且简单地导出在热穿透的情况下从电池单体中逸出的气体。
该目的通过具有根据相应的独立权利要求所述的特征的排气通道、电池以及机动车实现。从属权利要求、说明书以及附图的主题是本发明的有利的设计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迪股份公司,未经奥迪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843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