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刺梨红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07477.1 | 申请日: | 2022-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680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李虹;刘芳;刘元生;陈祖拥;杨鉴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F3/14 | 分类号: | A23F3/14;A23F3/06;A23F3/08 |
代理公司: | 重庆信必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86 | 代理人: | 刘竹 |
地址: | 55002***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刺梨 红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刺梨红茶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生物发酵技术领域。一种刺梨红茶,由红茶和刺梨渣提取液组成。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利用5%的醋酸和2%磷酸对刺梨渣进行清洗,得到刺梨渣提取液;将采摘的茶树鲜叶进行晾晒,使茶树鲜叶失水30%~40%;萎凋处理后的茶树鲜叶摇青8‑10分钟,进行轻度发酵,使茶叶水分含量逐渐减少,使茶多酚酶促氧化,诱发香气;在第一次发酵茶叶上喷洒适量刺梨渣提取液,摇青后揉捻5分钟后,再进行二次发酵;发酵茶叶干燥过程,将二次发酵的茶叶喷洒适量刺梨渣提取液,然后传送入冷冻干燥机进行茶叶冷冻干燥而获得刺梨红茶。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解决了刺梨渣活性物质提取的问题,可实现刺梨渣的综合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发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刺梨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刺梨的药用价值很高,其花、叶、果、籽皆可入药,有健胃、消食、滋补,止泻的功效。特别是刺梨富含超氧化物歧化酶(简称SOD),SOD是国际公认具有抗衰、防癌作用的活性物质,还具有抗病毒、抗辐射的作用,在心血管、消化系统和各种肿瘤疾病防治方面,应用十分广泛。
刺梨渣是刺梨压汁后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刺梨鲜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尤其维生素C含量高,现已将其果汁开发成各种饮品,受到人们的青昧。目前刺梨渣开发利用主要有刺梨渣发酵饲料、刺梨渣制备有机肥以及以刺梨渣为主要原料生产刺梨果醋,由于刺梨压汁在刺梨收获季节集中进行生产,刺梨渣水分较高,堆存过程中容易腐烂,特别是刺梨渣中活性物质如维生素C、小分子蛋白质等容易氧化而失去活性,从而降低了刺梨渣资源化利用的价值。因此,对刺梨渣活性物质进行快速提取及综合利用有利于刺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刺梨红茶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刺梨渣活性物质提取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刺梨红茶,由红茶和刺梨渣提取液组成。
本发明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刺梨红茶的制备方法,S1、将刺梨渣通过传送带送入滚筒式高压淋洗仓,滚筒式高压淋洗仓利用5%的醋酸和2%磷酸对刺梨渣进行清洗,得到刺梨渣提取液备用;
S2、将采摘的茶树鲜叶进行晾晒,使茶树鲜叶失水30%~40%;萎凋处理后的茶树鲜叶摇青8-10分钟,进行轻度发酵,使茶叶水分含量逐渐减少,使茶多酚酶促氧化,诱发香气;
S3、在第一次发酵茶叶上喷洒适量步骤S1的刺梨渣提取液,摇青后揉捻5分钟后,再进行二次发酵;
S4、发酵茶叶干燥过程,将二次发酵的茶叶喷洒适量步骤S1的刺梨渣提取液,然后传送入冷冻干燥机进行茶叶冷冻干燥而获得刺梨红茶。
技术方案的原理:茶叶发酵工艺是影响红茶品质及香味的重要因素,而决定红茶色泽的主要化合物是茶多酚类化合物,同时红茶的浓醇决定茶多酚和氨基酸的适当比例。刺梨鲜果中含多种维生素及丰富的维生素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时刺梨中含有18种氨基酸;在茶叶发酵过程中添加刺梨发酵液,有利于多酚氧化酶由结合态转化为游离态,催化活性得以增强,使化学反应加快,茶叶水分逐渐减少过程中,使各化学成分能发生全面有益的变化,形成好的红茶品质,同时增加了红茶中刺梨的活性物质。本方案的刺梨提取液含有较多的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添加刺梨提取液与茶叶进行复合发酵,都能降低夏秋红茶的涩味,并赋予其甜香或果香,氨基酸、茶多酚、茶黄素等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此外,刺梨提取液含有较多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含有金属元素的活性蛋白酶),红茶的感官品质显著提升,使得制成的红茶具有刺梨果香味,且具有汤色红润、滋味醇厚、维生素多种的品质特点。
进一步的,步骤S2的发酵过程中,发酵室的空间温度为35℃,发酵室的空间湿度为85%,发酵室的空间供氧量为每平方米1.6L/min,发酵时间为2-3h,发酵程度50-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074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