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低碳循环稻鱼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11051.3 | 申请日: | 2022-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310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李玲;李桂林;王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玲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A01K61/10;A01G22/22;H04L67/12;H04L67/025;H04L9/40;G16Y10/15;G16Y20/00;G16Y40/10;G16Y40/35;G16Y30/00;G16Y30/10;G16Y40/5 |
代理公司: | 深圳泛航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867 | 代理人: | 邓爱军 |
地址: | 723100 陕西省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碳循环 养殖 系统 方法 | ||
1.一种高效低碳循环稻鱼种养系统,包括养殖池(1)、负压分离箱(2)、稻田生化消毒池(3)、稻田固碳氮生化区(4)、回水监测调控循环池(5)、监测控制箱(6),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1)内固定插设有集污锥(7)和探测导气杆(8);所述集污锥(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水体观测器(9),所述探测导气杆(8)与集污锥(7)的顶部通过支撑柱管(10)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管(10)中下部装设第一水质传感器(11);所述探测导气杆(8)的顶部装设有信号发射器(12);所述信号发射器(12)的输出端与监测控制箱(6)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养殖池(1)的内底部固定插设有第一排污水管(13),所述养殖池(1)内侧壁的底部固定插设有第二排污水管(14),所述养殖池(1)的内底部铺设有消毒输液灭菌管(15),所述消毒输液灭菌管(15)上螺纹连接有消毒泵阀(24),所述第一排污水管(13)上螺纹连接有自控排污泵阀(16),所述消毒输液灭菌管(15)上螺纹连接有消毒增压泵(17),所述养殖池(1)与负压分离箱(2)之间通过第一排污水管(13)和第二排污水管(14)连通,所述第一排污水管(13)靠近负压分离箱(2)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自控排水阀(18);
所述负压分离箱(2)内固定插设有三级滤网(19),所述负压分离箱(2)内固定插设有微震除尘器(20),所述负压分离箱(2)的底部固定连通有集污排渣管(21),所述负压分离箱(2)一侧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负压泵阀(22);所述回水监测调控循环池(5)的进水端螺纹连接有自控给水泵(23),所述监测控制箱(6)的输出端分别与自控排污泵阀(16)、自控排水阀(18)、自控给水泵(23)、消毒泵阀(2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监测控制箱(6)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云平台触控屏(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低碳循环稻鱼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污水管(13)和第二排污水管(14)位于负压分离箱(2)的上端连接,通过三级滤网(19)、负压泵阀(22)、集污排渣管(21)及颗粒自重力共同作用实现微米以上固体颗粒与水体物理分离,集中收集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低碳循环稻鱼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分离箱(2)分离的混合水经稻田生化消毒池(3)内微生物菌剂进行碳氮盐降解转化,降解转化的营养水进入稻田固碳氮生化区(4),由稻田生物吸收利用净化完成固相、液相、气相碳氮物质中和固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低碳循环稻鱼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水监测调控循环池(5)内微生物菌剂及生物絮团调水技术培育有益菌、藻群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效低碳循环稻鱼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水监测调控循环池(5)设有第二水质传感器(26),所述第二水质传感器(26)用于监控平衡池水物相及水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低碳循环稻鱼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控制箱(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监测传感器线路;所述监测控制箱(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智能自动设备线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低碳循环稻鱼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1)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曝气推水机(27)。
8.一种高效低碳循环稻鱼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系统各类设施设备及监测控制器件联调联试处于正常状态,鱼池投喂时,关停曝气、推水等扰动水体设备,打开自控排水阀(18)经过第一排污水管(13)和第二排污水管(14)排放集污锥(7)内水体使池水形成向下流速,使水体固体颗粒向集污锥(7)内沉淀,同时开启负压泵阀(22)、自控给水泵(23)。
步骤2:喂食约1小时左右,开启自吸泵及曝气推水机(27)、增氧设备。
步骤3:适时在稻田生化消毒池(3)消毒并添加固碳固氮微生态制剂,在回水监测调控循环池(5)适度添加有益菌、藻微生物制剂调培入池水体。
步骤4:定期清理集污排渣管(21)内沉积物并浓缩发酵制作有机肥备用。
步骤5:水稻收割后,耕整理稻田,施入有机肥,培肥地力,中和碳氮,物相循环。
步骤6:结合云平台监控信息,及时备足生产物料和器材耗件,监管设备运行、鱼群状态和水体参数处于正常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玲,未经李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1105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