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污处理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43896.0 | 申请日: | 2022-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728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陈爱民;聂明;曹宏伟;闫红梅;刘宝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正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B01D9/02;B01D1/26;C01D3/06;C01D5/16;C02F10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08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冷却水 排污 处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污处理系统及方法。本发明处理系统包括与循环水系统相连的过滤单元和旁滤反洗水降浊单元,旁滤反洗水降浊单元依次与高效降浊单元、分盐单元相连,其中分盐单元连接与产水储罐和浓水储罐连接,其中浓水储罐与除硬单元和冷冻结晶单元相连,产水储罐的三个出口分别与电解单元、蒸发结晶单元、双极膜单元相连。本发明处理方法通过对循环水系统的旁滤反洗水进行降浊、除硬、分质浓缩、蒸发结晶等工艺,通过污泥夹带、钙镁无机盐、蒸发结晶等多种途径将盐份排出系统,同时各工艺产生的废液及母液均返回系统,最终实现循环冷却水零排污水,此外采用双极膜、电解技术,实现系统内资源再利用,减少外加药剂量,运行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污处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等各个领域,其污水外排量约占企业排水总量的40~50%左右。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企业的污水外排量受限越来越明显,外排水标准也日趋严格,直接影响企业发展。所以,有效减少循环冷却水的排污量,能够明显减轻企业排水压力。虽然目前针对循环水系统的高浓缩倍率技术已广泛应用,对减少系统排水量有一定帮助,但其对补水水质及系统的选择要求较高,应用局限性大。现有的零排技术多使用反渗透工艺对循环水进行浓缩,再使用蒸发结晶工艺对循环水进行结晶蒸发,形成杂盐后再进行后续处理,但由于目前国家对杂盐的二次利用并未出台相关标准,使得杂盐的二次利用受限,常按照危废进行处理,处理成本相对较高。同时,现有技术向循环水系统中投加的药剂较多,处理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污处理系统及方法。本发明循环冷却水零排污处理系统及方法能够实现循环冷却水零排污水,且能实现系统内资源再利用,减少外加药剂量,运行成本低。同时,通过分盐单元的处理,使最终结晶产物为氯化钠和水合硫酸钠,实现盐份的二次资源化利用。
本发明具体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污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与循环水系统补水口相连的过滤单元,和与循环水系统排污口连接的旁滤反洗水降浊单元,所述的旁滤反洗水降浊单元依次与高效降浊单元、分盐单元相连,其中分盐单元设有产水出口和浓水出口,分别与产水储罐和浓水储罐连接,所述的浓水储罐与除硬单元相连,所述除硬单元设置有盐垢排放出口和与冷冻结晶单元相连的出液口;所述的产水储罐的三个出口分别与电解单元、蒸发结晶单元、双极膜单元相连;其中所述的过滤单元为微滤或超滤装置,所述的电解单元的次氯酸钠出液口与循环水系统的加药口相连;所述双极膜单元产生的酸液和碱液分别储存于酸液储罐和碱液储罐。
本发明所述的循环冷却水零排污处理系统中,优选所述的高效降浊单元还设有与循环水系统补水口相连的高效降浊单元出水口。
本发明所述的循环冷却水零排污处理系统中,优选所述的旁滤反洗水降浊单元为微滤或超滤;所述的高效降浊单元为絮凝沉淀池、高效沉淀池或气浮沉淀池。
本发明所述的循环冷却水零排污处理系统中,优选所述的除硬单元为电化学除硬单元或化学除硬单元。
本发明所述的循环冷却水零排污处理系统中,优选所述的各处理单元均为撬块化设计。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处理系统用于循环冷却水零排污处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污水处理外排水经微滤或超滤装置处理后作为补水进入循环水系统,循环水系统产生的排污水从排污口排出,进入旁滤反洗水降浊单元进行降浊处理至出水浊度为50NTU;
2)旁滤反洗水降浊单元出水进入高效降浊单元进一步降浊,使出水浊度小于10NTU;
3)高效降浊单元出水进入分盐单元经分盐处理得到分盐产水和分盐浓水,分别进入产水储罐和浓水储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正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正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438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