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内饰材料VOC关键散发参数的测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59908.9 | 申请日: | 2022-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093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肖瑶;郑虹;白雨萍;陈书礼;王昌斌;刁洪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徐浩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材料 voc 关键 散发 参数 测算 方法 | ||
1.一种汽车内饰材料VOC关键散发参数的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体积为Vm的汽车内饰材料置入采样袋中,密封并充惰性气体,充气体积记为V1;
(2)将采样袋恒温加热至所要监测的VOC的浓度达到平衡,平衡浓度记为C1,此时采样袋中各参数满足方程1:
C0×Vm=C1×V1+C1×K×Vm;
其中,K为分配系数,C0为汽车内饰材料的VOC初始可散发浓度;
(3)向采样袋补充质量为M的所要监测的VOC纯物质,再将采样袋恒温加热,至所述VOC的浓度再次达到平衡,平衡浓度记为C2,采样袋中的气体体积V2,此时采样袋中各参数满足方程2:
C0×Vm+M=C2×V2+C2×K×Vm;
(4)由步骤(2)和步骤(3)所得方程推导K的计算公式,如公式1所示:
进一步推导C0的计算公式,如公式2所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惰性气体包括氮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在将汽车内饰材料置入采样袋前,还包括确定所述汽车内饰材料的平衡时间;
优选地,所述平衡时间的确定方法具体包括:将所述汽车内饰材料置于体积为V1的刚性密闭环境中,调节环境参数与采样袋恒温加热过程中的环境参数一致,保持恒定,每间隔0.3-3h取样测量一次,确定在此条件下所述汽车内饰材料需要监测的VOC的浓度达到平衡的时间,即为所述平衡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3任一项所述的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恒温加热的时间至少为所述平衡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的恒温加热的温度与所述步骤(2)中的恒温加热的温度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的恒温加热的时间与所述步骤(2)中的恒温加热的时间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测定平衡浓度时,取样消耗的体积为V3,步骤(3)中,所述V2为V1和V3的差值。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程1和所述方程2的理论依据包括质量守恒定律和亨利定律。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所述K的推导方式为将方程2减方程1,移项,得到所述公式1;
优选地,所述C0的推导方式为将公式1代入方程1或方程2,得到所述公式2。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体积为Vm的汽车内饰材料置于充满惰性气体的体积为V1的刚性密闭环境中,调节环境参数,保持恒定,每间隔0.3-3h取样测量一次,确定在此条件下所述汽车内饰材料需要监测的VOC的浓度达到平衡的时间,即为平衡时间;
将所述汽车内饰材料置入采样袋中,密封并充惰性气体,充气体积记为V1;
(2)将采样袋恒温加热至所要监测的VOC的浓度达到平衡,平衡浓度记为C1,其中,恒温加热的温度与刚性密闭环境的温度相同,恒温加热的时间至少为平衡时间,此时采样袋中各参数满足方程1:
C0×Vm=C1×V1+C1×K×Vm;
其中,K为分配系数,C0为汽车内饰材料的VOC初始可散发浓度;
(3)向采样袋补充质量为M的所要监测的VOC纯物质,再将采样袋以步骤(2)中相同的恒温加热相同的时间,所述VOC的浓度再次达到平衡,平衡浓度记为C2,采样袋中的气体体积V2,此时采样袋中各参数满足方程2:
C0×Vm+M=C2×V2+C2×K×Vm;
所述步骤(2)中,测定平衡浓度时,取样消耗的体积为V3,步骤(3)中,所述V2为V1和V3的差值;
(4)将方程2减方程1,移项,推导K的计算公式,如公式1所示:
所述C0的推导方式为将公式1代入方程1或方程2,进一步推导C0的计算公式,如公式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5990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