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长钢管桩运输及翻桩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82622.2 | 申请日: | 2022-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180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徐洲;杨凯旋;彭鹏;王浩;徐青君;孙刘洋;程宏伟;彭高登;陶江峰;李会良;路国梁;余煜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7/00 | 分类号: | E02D7/00;E02D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 代理人: | 胡茵梦 |
地址: | 430048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长 钢管 运输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长钢管桩运输及翻桩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超长钢管桩内部加装第一气囊浮运,并利用第一气囊的放气进行翻桩。本发明具有施工方便、快速便捷、经济有效和施工作业安全性高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工程施工中的钢管桩的施工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钢管桩的浮运以及采用浮运气囊进行翻桩施工。
背景技术
传统的钢护筒或者钢管桩水上施工时,一般采用由运输船运至施工现场(海上或者是其他水域),利用一艘主起重船配合翻桩器抬吊单桩翻身,将单桩竖立,再通过起重船将单桩起吊入定位导向平台内,用起重船起吊打桩锤,压锤及锤击沉桩至设计标高,最后拆除定位导向平台。或者是在进行单桩翻身时通常采用双钩两点吊或双船抬吊。如果是单船起吊,则起重船上一定要具备主吊钩和副吊钩,且钩头方位、各个钩的起重能力需满足吊装的要求,否则就只有采用两艘起重船才能实现钢护筒或者钢管桩的翻身,因此要增加船舶设备的投入,导致施工成本高。
传统的钢护筒或者钢管桩水上施工过程中一般存在以下难题:
一、对于超长钢护筒,利用运输船运输施工成本高,且对船舶的性能要求非常高。
二、对于超长钢护筒或者钢管桩的翻桩采用传统的翻桩器进行翻桩的话,对翻桩器以及起重设备的要求非常高;
三、采用传统的翻桩方法机动性不强,一次性将多跟钢管或者钢护筒翻桩后,如未及时施沉完毕会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上述施工难题,提出了一种超长钢管桩运输及翻桩施工方法,具有施工方便、快速便捷、经济有效和施工作业安全性高的优点。
本发明解决此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长钢管桩运输及翻桩施工方法,超长钢管桩内部加装第一气囊浮运,并利用第一气囊的放气进行翻桩,通过对不同第一气囊的泄气,可实现在无需大型起重设备的情况下实现钢管的翻桩。
优选的是,所述超长钢管桩利用船舶牵引,实现对超长、超重钢管的运输。
优选的是,所述超长钢管桩内沿其轴向串联设置有多个第一气囊。钢管内部第一气囊的大小以及数量需根据钢管自身的重量以及钢管需要最终达到的状态来综合计算确定,确保钢管在竖立起来后,钢管底部不触碰水底,防止钢管撞击变形。
优选的是,超长钢管桩浮运时,两端采用装配式封堵板进行封堵,防止在浮运过程中,钢管内部的第一气囊在水流的冲击下移位。
优选的是,封堵板为圆形钢板或者是井字形的型钢组焊而成。其作用是防止钢管内部的第一气囊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从钢管内部移位。
优选的是,封堵板与超长钢管桩端部之间采用装配式螺栓连接,便于后期的周转使用,节省工程材料和便于装拆施工。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气囊的阀门位于翻桩后超长钢管桩的上侧,可以避免人员在海水中作业,作业人员可以站立在钢护筒附近的驳船上,打开第一气囊的阀门。
优选的是,超长钢管桩在浮运前安装有防晃装置,其位于翻桩后超长钢管桩位于水面的上侧;
所述防晃装置包括:固定支撑架,其通过装配式螺栓同轴固定于超长钢管桩的外周;所述固定支撑架的外侧间隔设置有多个伸缩顶推装置,所述伸缩顶推装置设置为可平行于超长钢管桩向下顶推,环形第二气囊同轴设置于超长钢管桩的外周,所述第二气囊与伸缩顶推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气囊的阀门位于翻桩后超长钢管桩的上侧。
优选的是,在风浪较大时,气囊在放气过程中,超长钢管桩在自身重量作用下逐步向下倾斜,超长钢管桩的轴线与海面垂线小于15°时,向第二气囊充气,同时启动伸缩顶推装置,使第二气囊部分位于水中。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气囊浮运,减少了大型运输船舶和起重设备的投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826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