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车辆追尾碰撞的自适应驾驶预警方法及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19204.6 | 申请日: | 2022-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722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胡启洲;李陈洋;何君;吴啸宇;房新;洪泰;陈书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W50/14 | 分类号: | B60W50/14;B60W30/09;B60W30/095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542 | 代理人: | 彭甲临 |
地址: | 210014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追尾 碰撞 自适应 驾驶 预警 方法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车辆追尾碰撞的自适应驾驶预警方法,判断行驶车辆距离间隔是否超阈值,在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对驾驶员进行预警提示,采取自动驾驶控制措施。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应用防车辆追尾碰撞的自适应驾驶预警方法的控制系统,通过数据采集模块获取车辆的行驶信息并向中央控制模块发送反馈信息,中央控制模块根据反馈信息生成预警信息发送给预警提示模块和自动驾驶模块,自动驾驶模块接收并执行预警提示模块发布的自动驾驶托管指令,实现对车辆行驶速度加速、减速和车辆转向的控制。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提高对车辆行驶信息检测预警分析的精准度,通过自动驾驶控制方式,增加行车的安全性,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驾驶安全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车辆追尾碰撞的自适应驾驶预警方法及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道路规划和人们生活水平改善,如绿色公交、私家汽车等各类车辆成为了人们日常必备的出行代步工具,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数量也逐年增加。其中,车辆追尾碰撞是交通事故中易发、频发的一种典型情况;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由于车辆追尾碰撞事故形态所导致的人员伤亡数量占总数比例的45%。因此,如何实现对驾驶环境的分析预警并且控制车辆采取应对措施成为了人们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
市面上现有的车辆控制系统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采取三维视觉成像技术研发的车辆控制系统,该系统不仅采购成本高,还因人们操作认知水平不同,导致人们使用不便,实际应用推广难以普及;另外一类是通过传统的光学测距方法研发的车辆控制系统,该系统功能较为单一,容易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导致测距数值产生偏差。
自动驾驶技术是利用物联网应用来实现信息收集和数据处理工作,通过计算得出车辆最优化的加速、制动和减速方式,结合地图对前方道路进行导航,从而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专利文献CN201710199107.7公开了一种高速公路车辆群运行险态警示系统及方法,该方法通过收集车辆的行驶速度、车辆坐标和车辆方向信息计算出车头间距,结合采集的驾驶员心率、是否处于疲劳信息判定车辆运行险态并发送至其他车辆的方式,来预防车辆追尾撞车事故的发生。针对这种情况,若驾驶员未及时接收警示或突发不能够应对时,只能等待救援队伍施救,这不仅会扩大事故伤害程度,还错失最佳的救援时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一种防车辆追尾碰撞的自适应驾驶预警方法及控制系统,通过数据集成实时监测驾驶状态,在预警提示下判断并且响应车辆自动驾驶托管指令,用于解决驾驶员在突发交通事故前后不能够及时应对处理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车辆追尾碰撞的自适应驾驶预警方法,包括:在路面上有至少一个目标物,至少一个目标物与行驶车辆之间存在距离间隔;接收行驶车辆的行驶信息;判断至少一个目标物与行驶车辆之间距离间隔是否超阈值DS,在超过阈值DS的情况下,生成预警信息进行提示;接收预警信息的提示后,发布自动驾驶托管指令;执行自动驾驶托管指令,使得至少一个目标物与行驶车辆之间距离间隔不超过阈值,预警信息的提示解除。
根据一种防车辆追尾碰撞的自适应驾驶预警方法,本发明还提出了应用于防车辆追尾碰撞的自适应驾驶预警方法的控制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中央控制模块、预警提示模块和自动驾驶模块,其中: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获取车辆的行驶信息并且发布反馈信息,包括设置在车辆变速器壳内用于检测车速信息的车速传感器、设置在车轮轮毂上用于检测轮速信息的轮速传感器和设置在车辆前后保险杠上用于检测行驶车距间隔信息的车距传感器。
中央控制模块安装在车辆仪表盘内,用于接收数据采集模块的反馈信息,生成预警信息发送给预警提示模块和自动驾驶模块。
预警提示模块设置在车辆警示灯内,用于接收中央控制单元发出的预警信息,向自动驾驶模块发出自动驾驶托管指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192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